前一周在一席上面看了一场演讲叫「不正经历史研究所所长」,整场演讲都伴随着欢声笑语,讲的是民间文化与经典文化,经典文化实际上是统治阶级强行推动的精致文化,绝大部分老百姓是看不懂这些东西的,反正我自己参观博物馆,如果没有讲解,我是完全看不懂那些玩意的。

能和生活联系在一起的文化最有活力,比如天天发杨超越祈求不挂科,拜拜马云希望有更多的钱等等。有一句老话叫「人活一口气」,民间文化都基于此,我在别人面前要抬得起头,要的是气派、要的是大气,上个世纪的「四大件」应该就是成功的一个标配,老百姓置办这些物件后,在邻居面前也更能昂首挺胸了。

昨天了解到一个朋友家乡的有一个非常奇怪的习俗,那就是「坟头蹦迪」,我最开始的想法是,这是不是最近兴起来的习俗,但是一问才知道,他小时候就是这样的了。基于我们的体系是无法理解坟头蹦迪的,你能说它们对于亲人的去世就不伤心吗?他们要的还是能抬起头,来参加追悼会的人们看到这么豪华的场面,第一反应是故人后代是很有成就的,在某种程度上这算是对故人的颂扬。


花了几个小时时间把微信清理了一下,只留下了 83 个公众号,这其中还包括一信用卡一类的服务号,也就是说只留下了 70 个左右的公众号。留下的都是小而美的公众号,这些大佬作者的更新频率也很低,比如子柳老师最近才更新了一篇文章,而上一篇文章的更新时间是 7 月 25 日。

最近在自己身上认识的一个问题是,关注的公众号太多读不过来,虽然在此之前已经筛选掉了很多号,然而自己还是读不过来,所以索性就做了减法。现在像公众号这些,已经变成了获取信息的一个重要渠道,我也确实比周围小伙伴掌握信息更快,大部分时间也自认为比他们更了解真相。

但是我最近突然有个疑问,我真的比他们更了解真相吗?大部分人是通过垃圾文章获取信息,我虽然没有跟着垃圾文章人云亦云,但是我还是通过网络获取信息的,那么我是不是看到的是另外一种看起来更接近真相的假象呢?

这些信息其实我就算不知道好像也没有什么大碍,顶多是别人谈什么新闻时,我所了解的也就他们知道的那么点而已,更好的方式是让自己的大脑去思考,以时间的维度去追踪事件的发展。

顺便推荐一个应用叫「刷屏」,我发现自己通过「刷屏」、「知识星球」、「微信公众号」、「朋友圈」四个地方,已经掌握大部分信息了,经常同事给我说某某新闻,而我在两三天前已经见过了。


我对国际计量大会修改「1 千克」的定义这件事印象很深,但是这件事我只看到在阮一峰老师的文章中有被提到过;人们更喜欢听自己了解的领域,跟自己同好的很容易产生好感,一些明星结婚、出轨竟然能把微博的服务给搞挂了,说明绝大部分人还是更喜欢撩自己 G 点的信息。


另外第二个问题是自己现在比在学校时更喜欢玩手机了,在学校时还能做到不带手机去自习,现在是隔一会儿就看看手机,把本来就碎片化的时间变得更加碎片化了,这种效率导致工作、学习效率低下,所以把微信和 TIM 的通知全部关掉了。


写到这里发现有点点像总结,索性就给自己简单总结总结吧。2018 我从校园走向了社会,完成了从学生到职场的转变。最大的改变是思维的提升,知道去投资自己,在学生时代,愿意花几百块钱去买课程,这对我来说是很大的突破,和现在愿意花几百的概念完全不一样,想想那时候一个月生活费总共也没有多少,而我去看了下自己在毕业前花在这方面的钱居然有一千多,如果加上毕业后的开销,那就是两千多了,真感谢那时候的自己。

这其中的收获是巨大的,后面我偶尔会向朋友推荐一些好的付费课程,但是他们都和大部分人一样,吃一顿饭花几百块钱,而如果花点钱买一堂课提升一下自己,就好像要他命一样,所以后面就不和他们讲了。


2018 开始用文字记录技术、生活、感悟,这其中的收获也是不小的,认识了此前只能仰望的大佬,结交了志同道合的朋友,而且也让自己更愿意去思考了。收到电子工业出版社的约稿合同,但是现在书都没写完,明年还写不完的话,那就不写了,主要是懒。

自负的缺点已经在渐渐改变了,更加懂得了谦虚。眼界不再局限于技术,很多东西我都会去了解,也结交了很多有趣的人,初入职场,好好学习与不同的人沟通。以后如果有能力,希望能给山区带去一点点教育资源。

2019 依旧坚持每周和同事或者校友打一次羽毛球,常去爬爬山,和有趣的朋友一起疯一疯;多读书,用豆瓣等工具去筛选好书,加大阅读量;常输出,输出是更高层次的输入;尝试去了解金融的逻辑;学习新的技术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