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随笔思考

如何获得好运气

一点幼稚的思考 从我自身浅薄的经历做了一点总结,如果某个公司的员工有超过三分之一都是同一个地方的人,那这个公司大概率是个骗子公司,因为常规渠道他们无法招到员工,只能靠亲戚、同学、同乡一类关系拉拢,如果下限再放低一点就是传销。这类公司开早会常常是这样的——主管在前台扯着嗓门儿大喊:“亲爱的家人们,大家早上好!”下面的员工齐声回答:“好!很好!非常好!” 之前在财富与幸福指南中有翻译过一点纳瓦尔的语录,今年 4 月份这本书已经出版了,里面有提到把事情做到极致,让机会自动找到你,让运气成为必然。结合自身经历愈发认可其说法,在一次少儿科创比赛活动中遇到一个小领导,他问我现场的学生都是谁教的,我说是某某老师教的,他突然冒出一句:“某某老师教的学生肯定不会差”。这样随口而出的一句话给了我不小的触动,这个某某老师把事情做到极致,名气在他不知道的情况下就打出去了,这就是运气。 发现那些让人仰慕的大佬都有一个无所畏惧的特质。面对同一项未知的任务,所有人都不知道如何去完成,强者与弱者唯一的区别是敢不敢接这个任务,强者总是毅然扎进去并着手寻找方案,弱者总是以不知道怎么做、没有学过相关知识等理由推脱。长此以往大家就觉得强者什么都会,口口相传自然就带来了运气。 当下社会快速的生活节奏让人喘不过气来,很多人长期都是两点一线的生活,每天的生活轨迹完全重合没有一点波动。生活需要变量才会精彩,机会往往是跟随变量出现的,保持年轻的折腾,保持一颗好奇心才会有更多的可能。把乔布斯的话搬出来用一下:Stay Hungry,Stay Foolish。 不一样的生活 偶然了解到电鸭社区,它所提倡的只工作,不上班理念让我眼前一亮,数字游民这一新的词汇加到我的字典。原来这世界上还有可以不打卡的工作,他们的工作地点居然完全没有限制,在工作的同时还可以开着房车旅行...... 非常希望能体验一下数字游民生活,上帝彷佛能听见我的愿望一样,立马就把一个机会给了我。牛客网需要一些人审核主站题目,后续是出题、审题等等一系列工作,可能因为我交付的题目质量还不错,她们愿意把一些高利润的工作派给我,一个题目从几百到几十价格不等,有俩月拿到的劳务报酬竟超过了本职工资。牛客让我体验了一把远程工作乐趣,以后如果真的创业失败了,就老老实实找个远程工作苟且吧。 通过Jina全球社区的负责人 Lisa,了解到一个2050团聚活动,这是我第一次接触如此纯粹的社区,把分散在各行业又比较理想主义的人汇集到了一起。目前对这个社区是很有好感的,容我观察两年再细说体会。 鼓捣独立博客 我是快毕业时开始接触公众号的,那时候的环境很单纯,很多作者都把公众号当博客用。认识的一个和我同龄的作者,为了能把某个算法讲清楚经常熬夜 P 图。那时候的程序员小灰还叫玻璃猫,刘欣大大的文章标题比现在也要朴素。我自己那段时间写文章尤其认真,因此也认识了许许多多网友,收到了博文视点和另一家出版社的出版邀请。那时大部分人还不懂什么是 IP,流量一词更普遍的含义还是电话卡用的那个上网流量,10 万+偶有出现但频率不高。 刘欣大大的码农翻身依旧朴实,只是文章标题明显有一些刻意了,今年刘欣给一些编程老师免费送去了新书《半小时漫画计算机》 慢慢有人开始专门为了 10万+而写文章,抖音一类短视频应用出现后,整个互联网环境开始变得浮躁,大家为了流量不择手段,一些人为了博取流量而瞎编骇人听闻的事情。比如年初在抖音出现的血奴事件,更为可笑的是一些权威媒体居然转发了这个视频,官方媒体为了流量不查证新闻真实性就转发,那便是没有责任感的媒体。 媒体常常为了流量而故意删减新闻细节,比如之前文章多从自己身上找问题中所提到的新闻。互联网让大家的情绪得以便利的发泄,常常故事听一半就抑制不住心中正义,评论下面骂两句、转发个朋友圈都是没有成本的事情。台剧我们与恶的距离和电影狩猎对这个话题有比较深刻的探讨,值得花时间看一看。 百度取消了快照功能,必应中国区没了快照;一打开微信不出现视频号的可能性几乎为零;标题党的文章充满了订阅号;公众号不允许外链和无法修改错误很烦心。于是我鼓捣起了独立博客,在独立博客中可以自由的发布和修改文章。我选择的博客写作工具是Gridea,选它并不是因为它好用,而是因为上面有一款主题我比较喜欢,我自己花了些时间将该主题的 bug 修复了,并且在原基础上增加了几个 sidebar card,大致长下面这个样子,我个人还挺喜欢的。 有意思的事儿 只能发送 500 英里的邮件。一所大学的邮件只能发送 500 英里(800 公里),这听起来像是一个胡编乱造的故事。原因是因为这所大学的服务器配置错误,他们将连接到远程服务器的超时设为了零延迟。而程序运行时 0 超时是按 3 毫秒计算的,一旦 3 毫秒内没有收到远程服务器的答复,就认为邮件无法发送。光在 3 毫秒时间前进的距离,刚好就是 500 多英里。 导致电脑宕机的原因竟然是 Janet Jackson 的一首歌。微软资深工程师 Raymond Chen 披露 WinXP 发布早期,一些用户报告电脑系统会意外崩溃。起初他们以为是 Windows 的 bug,但很欣慰的是发现同行也存在这个问题,最终定位到这个问题的根源竟然是 Janet Jackson 1989 年发行的歌曲《Rhythm Nation》。歌曲中一些旋律会和当时一款 5400 转硬盘发生共振,进而导致电脑崩溃。 “看黄片被罚”的闹剧何时休?这是一篇旧闻,从网站上的时间看是 2012 年 6 月 17 日。讲述的是延安小夫妻在家看黄碟被抓,生活几乎陷绝境的故事。 推荐一个视频 这是一个插画师、立体书设计师在一席的演讲,她把自己的生活都做成了好玩儿的立体书,如同演讲主题在生活里东张西望一样,池塘子是一个地地道道的生活观察家,生活中的那些无形爱都被她做成了立体书。
Read More ~

媒体的谎言|楼下的小餐馆|服务质量的思考

上个月很多地方都可以看到一个新闻,90 后安徽女孩 16 岁时到杭州打工,省吃俭用拼命存钱就为了在杭州买房,十年时间存了将近 100 万。但是 2020 年的疫情对她的服装生意影响太大,她先是自己在网上卖淫,后又通过社交软件招募失足妇女卖淫,半年时间获利近 60 万。这个女孩的故事本身是很励志的,但网上的故事版本基本是下图这个样子的,一句话概括就是「女孩卖淫获利 160 万」,简单明了、易传播、方便吃瓜,吃瓜是第一生产力。 相比之下,那些通过掩盖部分事实来教育国人的文章,到显得不那么可恶了一些。比如都说英国人喜欢在地铁看书看报纸,对比我们国人在地铁都是看手机显得没啥素养,但却很少文章提及伦敦地铁修建于 100 年前,由于隧道小致使安装通信设备的难度极大,所以他们的地铁是没有手机上网条件的。全线实现手机上网后,咱再来看看他们看书还是看手机! 媒体总喜欢发一些坏的东西,毕竟更容易吸引眼球且符合人的本能,人还没死但去世的相关新闻已经出来了,故意掩盖部分事实让大众理解扭曲。考虑到「流量就是金钱」这个前提,有时候也能理解现在媒体的做法。在台湾电视剧《我们与恶的距离》中就有一个片段,主角很清楚一个新闻能带来的收视率,但是自家的记者还没有考究到该新闻的真实性,当其它电视台都在报道这个新闻时,自家电视台应该随大流报道,还是坚守新闻人的底线? 人把自己置身于忙碌当中,有一种麻木的踏实,但丧失了真实,你的青春,也不过只有这些日子。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做什么,和谁在一起,有一种从心灵深处满溢出来的不懊悔,也不羞耻的平和与喜悦。 ——电影《无问东西》台词 用了差不多一年时间观察楼下的几个小餐馆,第一个引起我注意的是一个叫做「小鲜肉烧烤」的店,同期在它的隔壁也是一个烧烤店,在离它不到一百米的地方还有一个烧烤店。那时候正值寒冬,烤串拿出来很容易就变凉,大家都知道烤串凉了就不好吃了,这时小鲜肉烧烤自己买了个大棚子,同时还给每个桌子放了一个保温盘。 有了大棚子遮风,顾客就不需要忍着寒风吃烤串,而且保温盘让烤串一直都是热的。其它两家则一直是都是让顾客在忍着寒风吃串,我有一次骑行回来因为烤串上的太快了,里面的羊肉串中间那一坨肥肉都凝固成油泥了,骑行腐败的心情大打折扣。 小鲜肉烧烤专门有个人在外面守着,那眼睛就跟老鹰一样犀利,顾客还没有坐好菜单就送到面前了,另外两家则是师傅专心烤串,进去了是一脸懵逼不知道找谁,点完餐也不知道交给谁。过完年回来,楼下只剩一家烧烤店了。 紧接着小鲜肉烧烤的隔壁被一对夫妻租了去,他们做的是羊肉米线,想来两口子定是雄心勃勃、信心满满的。前三天用了一点小技巧引流,活动期间可以凭点餐券再免费领一份羊肉米线,出于占便宜和好奇的心理,开业第一天我就去了这家店,看的出来米线是在水里泡的太久了,而且表现非常的不光滑,猜测是为了节省成本用了便宜的原料。 大概坚持了一周的样子,这家店在饭店就无人问津了,左邻右舍的店铺都忙的不可开交,这家店铺是老公和老婆对坐玩手机,「葛优躺」完美的挂在了脸上,店里显得没有生机更是让人不想踏进去一步。这个商铺过了不到半个月就转手了。 接盘侠是一个做冒菜的老板,老板开业第一天就大火,服务好、菜品多、吃法新,生意一度优于旁边的烧烤店。大概过了半个月的样子,估计老板觉得店里比较稳了,于是开始把店里的事情逐渐放给员工,好几次我去那家吃都没有看到老板。 没有老板在自然一些细节把控不好,比如从厨房到餐桌的过道肯定是走最多,而那条过道上的污渍即使你有意无视它,它也能非常容易的钻到你眼睛里;顾客选择的是干拌冒菜,但是却在盘子里看到非常多的汤水;煮菜也看得出来做了流程化处理。 就这样冒菜店的生意以非常明显的速度在下滑,好在老板意识到问题又回来每天坚守阵地,但总体来说已经比不上刚开店的时候了,现在是和小鲜肉烧烤的人流量基本持平。 会有意识的去观察这些事物,大概和我现在从事的工作有关系。我现在是一名少儿编程老师,大学做家教教学生编程时,觉得只要自己专业技能够硬,学生问问题都能回答出来就可以,喜欢用一些听起来牛逼的专业词汇给学生讲课。现在想想那时候真是傻,那时候觉得人家听不懂叫牛逼,现在明白人家听不懂叫装逼。 开始主动的去反思自己的问题,讲课的流程、节奏、纪律、有趣等等,并且有意识的提升课堂的仪式感。现在讲课的问题还非常多,但也收获了一些学生和家长的认可。一个孩子我接手了之后得到的奖升了一级,家长一激动给我发了「感谢恩师」,笑死我了😂 一个学生课上说自己的一个同班同学「还在渣渣学而思学习编程」,虽然孩子只是随口一说,但是这句话让我心中暗喜。除了在外面上课外,我同时还在一些小学上社团课,一个学生想要到外面上课非选我不可,不然就不交钱报名...... 体会到服务业的一些乐趣,也真正认识到了质量的重要性,质量的轻微变动顾客都能感受到。尽力做好自己可以做的事情,但是也要明白事情不是自己能完全掌控的,就像张小龙说的跟漂流瓶扔出去一个瓶子是一个道理,看到以后发生什么不是我们所能够掌控的。 最后放两个学生的趣味作品吧。
Read More ~

那些经历过的人生谎言

哈佛大学从 1938 年开始做了一个研究,研究内容就是「到底什么样的人活的最幸福?」,研究组在 75 年时间里跟踪了 724 个不同的人,到教授在 TED 演讲的时候仍然有 60 人在世并仍参与研究,大多数人都已经 90 岁了,现在已经在开始研究他们的子孙后代,并且人数达到了 2000 多人。 这 724 人后来成了医生、律师、砖匠等,有人成了酒鬼、有人患上了精神分裂症,还有一位成了美国总统。估计也只有哈佛这样的地方才会去搞如此变态的研究,有足够的资金去承受这样理想的研究。人人都想要活的更加幸福,哈佛 75 年研究汇集成几万页的数据,然而结果只有一句话:良好的人际关系能让人更加健康和快乐,和我们所追求的财富、名望、努力工作等都没关系。下面是原视频内容。 小学语文课本上面有一个课后题要求自己编写《负荆请罪》故事的后续,记得当时老师把这个题目当作家庭作业留给学生了。回家之后只顾着玩泥巴、看电视了,第二天早上第一节课就是语文课,老师一上来就抽不同的同学给大家读自己写的故事后续。 在其他同学读故事的时间,我慌忙的写了一段应付老师的抽查。不出所料,我也被抽中起来读自己编的故事了,没想到慌慌张张编的故事居然深得老师之心,还被老师当作范文给大家又读了一遍,因为我在故事里面用了「连忙」、「赶紧」这样的一些词汇,能表现出廉颇和蔺相如之间的客气等等。 但我清晰记得那时候只想在被老师抽中之前把作业写了,胡编乱造完全不管写的好不好,只需要有一段话能够证明自己是做了作业的,万万没想到那么简单的一段话被老师赋予了数不清的情感。可类比的是各种网络平台上的文章,尤其是某个公司哪一位老总成功上位,铺天盖地的文章会把这个人肠子都翻出来看看,就好像写手比主人公还要了解自己。 最开始写文章是大四时候太闲想找点事做,断断续续到现在也算是写了 2 年多了,合起来有 100 来篇文章的样子。偶尔我会把以前写的文章搬到其它平台,比如把以前写的讲磁盘原理和自己做自然语言处理的两篇文章搬到 InfoQ,两篇文章都被平台置顶且精选至首页,而在公众号中讲磁盘原理的那篇文章阅读量是最低的。 前不久写了一篇与拼多多等电商平台有关的内容,一发出来公众号后台立马将近 20 个取关,让我这个本就没几个读者朋友的公众号雪上加霜。然后我鼓起勇气把这篇文章复制到满是大佬的生财有术社群里面去,隔了几天就被评为了精华帖,拿到一颗龙珠,8000 元到手。 去年年底想起了和师兄们一起刷牛客网题目的时光,随手就把 18 年写的一点文字贴上去了,18 年时候我的技术还很弱鸡,没想到贴上去却获得了还不错的反馈,一篇还被牛客小编标记为精选帖。于是我把 19 年遇到的关于服务器性能优化的一篇文章贴上去,那篇是我花了一个月时间查各种资料再加上自己实践的经验,现在看来都依然觉得写的非常不错,然而这篇文章在牛客网连一个赞都没有。 我写文章是兴趣驱动,写的好写得坏都不咋关心,但偶尔会有那么一两篇文章自己花了很多的精力去写,写完还自嗨一下写的不错,结果一发出来就打脸了。也出现过我自己敷衍了事像是一时应付写的文章,却被好几个大 V 看中,希望转载的。 忘记 18 年怎么加了「寒泉子」微信的,当时他输出的文章很多是关于 Java 虚拟机性能优化的,没有一篇文章我能读懂的,所以寒泉子的文章对我完全没有作用,围观他的朋友圈只是看大佬是如何成长的,那时候寒泉子创建「笨马科技」公司不久(现在笨马已经获得了高瓴资本的投资)。成功创业且快速的成长让寒泉子得到了更多人的关注,寒泉子的文章相比那时候阅读量提高了很多,但我依旧看不到他文章对我的价值,但我知道看不到好文章价值的原因是因为我的水平不够。 说了这么多就是想表达很多文字不是没有价值,只是因为你的水平太低而看不到他的价值(水平太高也会看不到价值),并不一定都是别人写的差。一篇文章给了你一个关键字那他就是有价值的,我们更多的是应该去培养自己抓线索的能力,一个不起眼的词语就能揪出来太多有趣的东西,只是大多数人即使把方法告诉他了都还是不会操作,需要努力提升自己的信息素养。 读了些书、见了些人、经历了些事,总结了几个人生的高级谎言。中年危机是不思进取的人经历的,尽量不要被社会上那些营销话术给骗了,少看那些什么发展各种副业挣钱的广告,把搞这些的精力好好用到工作上薪资早早的就涨起来了,尤其是玩副业几年都没有玩出花样的人,更应该把心收一收踏踏实实工作。 大家都知道「复利效应」这回事,比如 100 块钱按每年 5% 的利息计算,50 年后就能变成 1000 多块钱,看这个收益是不是非常可观?这个谎言的真相是你找不到年化能长期稳定在 5% 的投资产品,市面上各种理财培训都会说这个谎言,一些人自己本来没有赚到钱,却通过教别人怎么赚钱而赚到钱了。 30 岁之后身体就不行了、女人生娃一定要在 28 岁之前。乍听起来没有什么问题,但仔细一想就会发现这里采用年龄进行量化就不对,科学的量化应该是采用身体机能的各项参数。年龄只是一个表象的东西,成熟也同样与年龄无关,而与经历相关。 观察了一些电信诈骗的案例,有认识的朋友也有从未谋面的网友,自己也协助警方做了一次证人。会主动给你发营业执照、自己工牌一类信息的就是骗子。如果销售多次给你强调自己是正规公司,那他们基本就是不正规公司。凡是你根本不认识的人,但一上来就说要带你赚钱的,简单的当骗子处理即可,百分百不会错杀一个好人。 每个人都有一套稳定且自洽的逻辑闭环,自己的观念代表的是自己这个人,观念被否定相当于自己这个人被否定,可能这就是会吵架的一个内在原因,「老顽固」大概也是这么来的。人天生就喜欢呆在舒适区,不同观点发生碰撞就是把稳态打破,别人否定自己是一件极难接受的事情,为什么会难以接受呢?因为打破稳态需要思考,而思考是一件费能量的事情,生物的天性就是要节省能量,这大概和祖先生活的环境有关系,虽然现在的环境已经不需要这样做了,但遗憾的是基因却还没有适应,自己努力克服基因的缺陷吧。 学生 A 就读于成都一所中法合办的小学,进出这个学校多次之后的感受就是学校有钱,学生家里也都比较有钱,所以大部分学生都属于调皮类型的,综合该校多名学生口中的信息,每个班至少气跑了两名以上的老师。学生 A 在我处学习编程,他们班的同学都属于比较社会的那种,班主任老师也被这帮学生训练的贼有经验。 学校有一个厕所坏了,所以物管处就把这个厕所给锁上了,然而这种被锁上的门总是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很多学生下课就跑去门缝观察 💩,甚至有的学生还翻墙进去观察 💩,里面最有创意的学生应属学生 A。 厕所里面被拖把遮住了,学生 A 在门缝寻找到了一个比较好的观察角度,大吼了一句「奥利给溢出来了」,另一个学生并没有看到所以就翻墙进去看,却一不小心掉进坑里了,学生 A 嘴里吼着「XXX 满是奥利给的跑出来了」跑开。估计这是有史以来「奥利给」这么正能量的词语被侮辱的最惨的一次。 此事被学生 A 的班主任老师知道了,要说就得佩服这种班级的老师,不打不骂只让学生以「奥利给」为主题写一篇观察日记,要求学生把观察 💩的过程详细描述出来。学生 A 和班主任老师配合的这出戏在学校广为流传,大大提高了学生 A 的名声。
Read More ~

幸福可以慢慢浇灌长大

电影《点球成金》讲的是一个没有资金实力的弱队如何翻身的全程记录,在薪水预算只有强队 10% 的情况下如何去争夺冠军。与大多数体育片不一样的是,这部电影是从管理层入手的,推荐想要创业或是正在创业的人看一看,在明知道自己的做法是对的,但是又没有人支持、没有人看好的情况下,一个领导者应该怎么办?当明知开除某个球员就意味着他职业生涯的结束,甚至会将他推向生活窘迫的深渊,作为一个管理者是否会一时心软而手下留情...... 电影中的彼得(耶鲁大学经济学硕士)采用了一种全新的方法(数据分析)挑选球员,当然这种方法现在看来已经见怪不怪了,军事运筹学中也使用了相当的方法来计算如何赢得一场战斗。把这样的方法应用到自己行业的难点在于「量化」,我觉得企业管理者在这方面可以多思考思考。 《原则》一书中作者也提到类似的点,将自己平时做决策的过程量化、抽象,将其转换成计算机可以理解的模型,计算机是没有那些乱七八糟的情绪的,只要把模型抽象的足够好就可以降低自己的成本,还能提高容错性。书中提到了对员工采用了性格测试进行分工,我现在是比较认可通过这种方式来决定员工具体工作的,想起来以前参加校园招聘的时候,一度认为那些大企业给员工做性格测试是不是钱多的没处花了,现在想想还是自己太傻。 出于好奇我也给自己做了个 MBTI 测试,发现我是「表演者」人格类型,了解了一点关于我自己性格上的缺点,一些无伤大雅的问题大可以听之任之,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我相信也是可以通过持久的努力改变的。我目前对性格测试也有些怀疑,但我很清楚它比星座说「你是个渴了就会喝水的人」更具科学性一些。 我特别羡慕的两个人是读库的创始人老六和自己上大学时遇到的花儿,还不知道老六的朋友可以花一两分钟翻一下为啥人人都爱《读库》的老六?在我看来老六做的东西已经不叫工作了,而是叫事业了,不知道我这一生能不能在某个时间节点达到那样的状态,或是更可能这一生都达不到。刚好前几个小时看完了读库 2020 年(北京站)的视频,老六提到了六个问题应该是大多数人都存在的,比如「没有应变能力的坚持」、「不给时间压力便遥遥无期」,点击读库年会(北京站)完整版视频可以观看。 我第一次遇到花儿是在上大学的时候,那时候她还在成都宽窄巷子做青旅,几次到成都我都是到她那个青旅住下,因为在那里总是能遇到很多有趣的人。大概在大二快结束的时候我看到花老板发了朋友圈,才知道她去到大理做青旅了,也是通过朋友圈知道了她还有一个公众号,现在主要是通过花老板的公众号观察她的生活。我羡慕花儿那种把日子过的很幸福的状态,各方面细节可以都可以看到花儿是一个很知足的人,写歌、作曲、唱歌,日子看起来好不快活,花儿的公众号名称叫「微小而确实的日常」。 日本的杂物管理咨询师山下英子写了一本《断舍离》,从 20 年 1 月看到这本书开始,我一直都在学习和实践断舍离,我个人觉得断舍离的人生整理理念是很受用的,我们的人生就应该多尝试断舍离,更多的东西只会让自己的脑袋更像浆糊,当然这可能和商业行为有些背离。 商业广告会告诉你他们研发了一种减肥药或是减肥茶的产品,使用之后就能快速的瘦身塑形,但仔细想想要瘦下来不应该是减少碳水化合物的摄入吗?为什么要一边给自己打针又一边狂吃高胆固醇的食品呢?已经看不下去的书、已经挽回不了的爱情这些不都应该舍弃吗?商业广告会告诉你需要做加法,但其实你真正应该做的是减法。 从学校毕业已经快要有 3 年了,真正开始积累社会经验是 20 年下半年,大胆在这里分享自己学到的一些东西。看一个人靠谱不靠谱不要听他的嘴巴怎么说,而是要看他怎么做事、怎么做人、别人对他如何评价的。如果想要看一个人的能力如何,看看他之前干成过什么事就可以了,干成的事情是最好的佐证。如果他老是强调自己是多么的可靠,自己的实力是多么的强劲,那他基本就是个不可靠且没啥实力的人。 一些文章会用「众所周知」、「有研究表明」、「很多学者指出」、「我身边有很多例子」这样的开头来证明某个观点,那大概率文章中内容是在瞎扯淡,如果要你要反驳的话他还能举出来更多的例子,不与这样的作者进行争辩是比较节约时间的。想了一下这个问题以前在我身上也挺严重的,现在已经减轻很多了。 找工作的时候看一个公司靠谱不靠谱可以看给你缴的社保多少,比如公司实际给你发的薪资是一万,但是缴纳社保的基数却填个 3500,说到底就是公司舍不得给员工花钱,舍不得给员工花钱的公司你还想从他那里得到点什么呢?同样那种挖空心思避税的公司也不值得去,会和税务机关玩猫腻的公司难道还差和员工玩猫腻的胆子吗?我遇到过这种公司,工资分几笔发到手就是为了避税。 春节回老家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长辈们手机里面必备的两个应用是微信和抖音,他们大多数都很愿意在抖音上面分享自己的生活,即使拍的作品土得掉渣也非常乐于「分享美好生活」。长辈之间有很多许久没有联系的儿时玩伴或是亲戚,有一些都超过 10 年没有联系过了,甚至连对方长什么样子都不太记得了。 不得不承认抖音的推荐算法确实很牛,十多年没有产生联系的朋友抖音能帮你找到,再通过抖音私信互换微信,老友居然就这样再次取得了联系。用微信打个视频电话问候一下老友,通过了解对方正在做的事情还能缩小信息差,这样的聊天还能让他们的心情变得更好。 做过一段的信息流广告,真真切切体会到了「如果你没有花钱买产品,那你就是被卖的产品」,这是纪录片《监视资本主义:智能陷阱 The Social Dilemma》中的一句话,以前在阅读高于自己的作品,远离精神毒品中批评过抖音、快手一类的产品,但现在我得改一点这个观念,50 岁以上的人没事时候刷刷抖音挺不错的,年轻人还是别去当被卖的产品了。 在深圳有一次和老叔吃饭的时候他讲了一点自己的经历,我已经记不得他年轻时候在哪个公司了,当时他请客在阳光酒店(深圳第一家五星级酒店)吃饭,只需要签个字就行了,那时候非常的牛气。他说正是那个时候把他害了,自己得意忘形不思进取,不然他现在也不至于都 60 多了还要给老板低身下气的工作。 另一个老叔也分享了他年轻时候在湖北一个国企工作的经历,职位很高且收入不低,非常宠爱自己的小儿子。现在儿子要买车子直接给他打电话:“老爸,我要买车你给我多少钱?”他说自己没有钱,儿子回了句:“那你没有钱还有什么用?” 过年回家姨夫告诉我他前面几十年都活的迷迷糊糊的,一直快到 50 岁了才找到自己的方向。他说人知足而且有某个东西能让自己自信,就会过的比较幸福,自信不应该来源于金钱,要懂得赞美别人,要明白女人也是很幸苦的。我惊讶的发现姨夫作为一个大学生眼里瞧不起的农民工,已经比大学生高出好几个 level 了,而且他的收入也已经比 996 的程序员高出几个 level 了。 最后推荐一个轻松的视频吧,一席的演讲视频杨小峰:寻找昆虫,里面不仅有很多精美可爱的昆虫照片,还有很多大开脑洞的玩味,而且这个老师有脱口秀的那味道。
Read More ~

我自己的职场故事与经验

本文首发于牛客网的社畜职场交流圈。 从毕业后就基本没有看过牛客网了,前段时间再打开牛客网看发现有了很多新的板块,讨论区也变得比以前要活跃很多,话题也从仅仅的找工作面试类延伸到了职场、租房等等,牛客也开放了几个创作者计划的活动,我也用自己的职场故事和经验来参加一下。 我的经验是第一份工作很重要但是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重要。我一直都是一个马大哈,签三方协议的时候面试官告诉他他给我安排的是做 5G 的部门,看到一大堆硕士生拿着简历都在签三方协议,在场的本科生没有几个,我啥都没有细问就直接签了。 到公司报道的时候才知道部门是做 5G 测试的,心里一下有些失落觉得可能后面的开发之路就毁了。但实际上我想错了,等入职培训完了之后真正进入工作时候才知道,我所在的团队守护着 2G、3G、4G 和 5G 的所有测试架构,团队平时为了提高部门测试效率所开发的工具已经早早的延伸到无线院,而真正的 5G 开发部使用的语言是汇编语言和 C 语言,每个部门只负责 5G 产品的一小部分,具体到某一个人就负责的更细粒度了。 所以一个有趣的现象就出现了,因为我们团队的人需要维护 5G 的测试架构,竟然对产品的了解要比开发部的人更加全面一点(当然深度肯定是远远不及开发部的人),而且开发部的人也得使用我们团队开发的工具,不管开发部的人怎么怼测试人员,我们都是有办法怼回去的。 从我个人和一些职场人士的交谈来看,第一份工作并不会决定你将来要做的是什么工作,更多的是学习为人处事的态度,适应社会与职场上不管你喜欢还是不喜欢的规则,但是请注意你的技术栈是由你的工作决定的,你自己是决定不了你的技术栈的。 第二个经验就是物以稀为贵唯独知识不是。无线院准备做几个工具解决几个部门都存在的问题,要求每个部门出一个人参与一个工具的开发,我们部门被分配做一个 5G 数据度量系统。测试部门的技术栈无非就是 python 什么的,整个部门 200 多人会写前端的不超过 10 个,而这个度量系统后端使用的是 java,前端使用的是 vue,部门再一眼数过去部门没有人用过 Vue,而有 Java 经验的只有我和我师傅,师傅是团队的小组长无法抽身干这些对部门没多少收益的事情(度量一看就知道是给领导们用的)。 按照正常的安排我这个时候是应该被派到枯燥的基站上玩 3 个月的,而且基站相关的师傅都早早的给我分配好了,因为这个度量系统我稀里糊涂的被派到南京出差了,当然也就免于去干无聊的基站测试工作,顺便还给了大把的时间让我学习以前不知道的 Vue。 说实话这个度量系统本身没有什么技术性,但是它却让我接触到了 5G 的产品经理、需求教练等等,每次和他们开会让我逐渐有了一点从领导视角去看问题的意识,他们能把问题看的更加全面、透彻,而且大多数时候都是在做取舍。 记得高中化学老师开了个玩笑,地震过了你就不学逃生知识了?你不知道我们这个山沟沟很容易发生泥石流吗?那一段时间学习的 Vue 技术并没有浪费,我后面从 0 到 1 开发一个系统的时候,刚好就用 Vue 将团队厚重的 Angular 给替代了,也没想到我现在从事少儿编程教育工作居然还用到了那时候的技术(开发平台的前端)。 希望你别领会错我的意思,不是让你像打散弹枪一样去胡乱学习一大堆知识,而是抓住每一次学习的机会尽量把它理解透彻。 第三个经验是保持谦卑之心,尽量独立解决问题。进入职场之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工作,不再像学校那样你问老师一个问题,老师会把答案告诉你还生怕你学不会,所以遇到问题先去网上搜一搜资料,搜索引擎前 8 页的链接都点开看一下,百度不行就上谷歌,谷歌不行可以去 Github 搜一搜,要是还不行的话就去 StackOverflow 上面提个问题。 如果你按照我上面说的路径都找不到答案的话,那这时再去请教一下部门的老员工,有了前面的探索你提出来的问题会更加有水平,高水平的提问也会帮助你逐渐赢得老同事们的认可,想一下天天提的问题像个小学生一样,可能也就是自己认为是好学多问。 不管你认可还是不认可,同时给 A 和 B 抛出同样的一个问题,A 能把问题解决而 B 不能解决问题,那 A 就是要比 B 牛逼。我越来越相信实力是赢得别人认可的基石,能独立解决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也说明你是个靠谱的人。能解决小问题人家才会把更大的问题交给你,不要嫌弃那些小事情,把小事情做到精致别人就会给你更大的成长机会。 第四个经验是用心去做事,快快乐乐服务同事。不管你的技术多么牛逼,你敢拍着胸脯说自己写的程序没有 bug 吗?如果同事给你说你的软件哪里有问题,虚心的接受并快快乐乐的帮人家解决问题,他们是你的天使用户,如果你连自己的天使用户都留不住那还怎么留住外面的用户呢? 由于 5G 测试用例实在太多了,所以我和另一个同事一前一后负责开发测试任务管理系统,那是我第一次做复杂交互的前端系统,刚开始的几个版本我写的烂的要命,有的按钮甚至能让用户卡四五十秒,每天都会接到五六个同事的电话说系统太卡了,但是我自己那段时间也没办法啊,技术水平不够完全不知道怎么去优化。 所以同事不管什么问题我照单全收,还专门列了一个问题表,每次同事在旁边说的时候我打开往里面添加记录,自己的产品不行就先把服务做好嘛。很多费时费力的操作我索性加班帮同事搞定,所以那段时间系统虽然难用的要死,但是没有一个同事直接用邮件或是当面怼我的,虽然我知道他们是脸上笑嘻嘻心里妈卖批,但我眼睛只能看到脸上的笑容。 除了学习技术优化系统性能外,我还自己看了一些关于设计的文章,不懂设计那我就想着怎么让用户用着舒服呗。逐渐系统都能做到实时响应并且美观大方当然操作还尽量简单,被其它部门的同事看到偶尔会有几个主动询问的,加上师傅的推动很容易就把系统推开了。 在师傅的敦促下我将其做了平台化开发,离职前已经将西安部门接入系统。那段时间与在美团和去哪儿工作的学长们交流,他们在定级答辩时评委更关心的是你如何把系统推广出去的,里面用到了什么你觉得牛逼的技术在他们眼里并不牛逼。 回到最开始的第一份工作内容不太重要,我现在是一个少儿编程老师同时做着少儿编程平台的研发工作,本来想好好的做一个少儿编程老师就行了,谁能想到之前的程序员经历让我在新的环境竟然更加有竞争力。借用别人的话来说就是,应该多一点洒脱,人生会给你更多的可能。
Read More ~

分享一点关于租房经验

在牛客网上看到一个创作者计划,分享关于租房、理财一类的帖子可以获得一定的奖励,这篇文章首发于牛客网,稍微做了一点点补充再发到本博客平台。 估计大多数小伙伴都是在类似自如、贝壳、蘑菇租房等平台上找房,关于这些平台的经验网上已经能够查到很多了,我就不再去分享关于这些平台的避坑经验了。这里分享一点关于我的稍微偏门一点的租房方法吧。前面提到的自如那些平台至少是有一个作用的,可以通过它们大致了解某个地域租房的价格区间,基本可以定位哪里便宜、哪里热门,基本上自己去找的话都不会比这些平台还要贵。 豆瓣租房讨论组上面可以找到一些转租、直租的信息,比如我要在深圳南山区租一间小房子,那么我可以去豆瓣搜索「深圳南山租房」,进入相关的讨论组可以看到豆油们的一些讨论信息,除了能找到一些房源信息外还可以通过大家的评论了解一丢丢避坑指南。 需要注意的是即使是豆瓣这样纯粹的平台,里面也免不了很多水军或是广告信息,还有一些中介也会在里面发信息,这个就需要自己去甄别过滤无效信息了,实在不行可以加个微信聊一聊就知道了嘛。另外不要轻易把自己的常用电话留到平台去,不然什么安装宽带的、其它包租公司、甚至什么洗衣服洗鞋一类电话有可能会打到你心烦。 如果已经定了要去哪个城市参加工作,那招你进去的 HR 这个资源是可以使用的,稍微大一点的公司都会有内部社区平台,这种平台应该只有入职之后才能使用。公司的同事也会在上面发一些关于租房的信息,大可以让 HR 帮助自己看一眼截个图或是转发给你,因为都是同一个公司的同事所以遇到坑的可能性要小很多,毕竟抬头不见低头见的,说不定哪一天你们还会一起共事呢,内部人要实在一些。 如果能联系到已经入职的朋友、师兄师姐、前辈更好,找他们问一问公司同事一般都在哪里租房,哪里的房子住着舒服、房租便宜、通勤方便,这些信息只有他们才掌握的最精准,所以先问一下他们绝对不是脱裤子放屁,运气好的话说不定还有师兄师姐正好要转租房子呢,当然也可以让他们帮你推荐一下房东信息,这样可以快速的帮助你缩小搜索范围。 假设你在 A 地点工作,可以以 A 地为中心看一看周围 5 公里的地方,一些房好价低的房东不一定懂的如何在网上发布租房信息,如果有时间的话可以去溜达溜达(反正你也是要逛超市买生活用品的嘛),看到一个有意思的小区就去和大爷唠唠嗑,尤其那种看着年龄不小又缺人唠嗑的大爷,他们嘴巴里能吐出来很多有用的信息。 实际看房的时候需要注意一下房间的朝向和楼层,楼层太低照不到阳光住着压抑,楼层太高夏天可能会非常的热,在深圳那种城市的高楼层空调是极有可能顶不住酷暑的。还得注意一下周围有没有工地什么的,不然太吵睡不好觉也烦心。一些基本生活设施也要对比一下,比如离超市有多远、出门约会是否方便等等。 签约时问好房间物品损坏应该怎么赔偿,房租到期押金应该怎么退?每天晚上大门是否会锁?忘记带钥匙/房卡怎么处理?钥匙/房卡丢了补办是否要另交费?房间有问题的地方一定要拍个照片留个证据,避免到时候退房的时候有争议被扣押金。像水电这些应该每个人都会问的,我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虽然互联网已经很发达了,但是还是有很多房东不知道如何在网上发布招租信息,或者是发布招租信息是要花钱的,这个门槛把一些房东给挡在互联网之外了。他们会在一些社区公示栏、或者在朋友门店显眼的地方贴一些联系方式,这些信息只有自己实际去走动才能拿到。
Read More ~

用 flomo 管理自己的奇思妙想瀑布流

使用 flomo 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太喜欢它的简洁与便捷了。它的微信输入方式可以随时随地记录突然冒出来的灵感;使用微信读书的时候看到一段写的很漂亮的文字,顺手贴到 flomo 的小卡片中便于下一次再回顾;使用 #todo 标签记录一些重要的待办事项...... 基本上的脑力劳动者都会有记笔记的习惯,我也习惯去捡日常零零星星掉下的小拼图块,找到一个适当的时机再用这些小拼图块进行排列组合完成一个小作品,作品可以是一篇文章、可以是某个问题的解决方案,亦或是简单的工具、词句集合。 我用了「拼图块」这个词是因为我觉得人接收的信息就是碎片化的,尤其在充斥着各种奶头乐 APP 的时代,信息被磨揉的更加细碎无营养。不管是生活中还是工作上遇到的问题,很多都不是简简单单的接收一点碎片化知识就能找到解决方案的。学习新知识也是逐个去吸收小的知识点,再用这些小的知识点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一些让主干更加粗壮,另一些让枝桠更加繁茂。 flomo 背后的笔记理念就是去捡那些小小的拼图块,这和我现在的理念是保持一致的。借用 flomo 网站上的话说就是我们不可能都成为作家或者发表论文,但是我们都需要记录和思考。写 MEMO(卡片)而不是写文章的价值在于,能让我们更好的思考。 大部朋友记笔记都仅仅是在辛勤的记录,最重要的思考环节却被忽略了,在之前写的你如果只是一直囤干货,那永远不可能进步中也提过没必要去假装学习。这里没有倡导不去记笔记的意思,而是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记录方式,笔记究竟要记什么中有一部分答案。 我使用的第一个笔记软件是有道云笔记,用了有将近两年的时间,让我放弃它的原因是文件同步老出问题,另一个原因就是速度太慢了。印象笔记更是使用时间三天都没有超过,它那些看似强大实际却毫无用处的功能严重分散了我的注意力,这违背了我记笔记的初衷。 还有像为知笔记、石墨文档一类的软件其实也还不错,但是和印象笔记、有道云笔记类似,它们的共同问题都是以文章的形式在组织笔记。这让记笔记变成了一件极为费时的事情,我看到一篇文章的字数少于 600 就难受,强迫症患者。 所以有一段时间我选择了使用本地 VsCode + Markdown 插件方式记笔记,Markdown 的标题语法可以很轻松的将每个小片段分开,不同的文件(名)自然而然就变成标签了。一个新的技术点记到「技术.md」中,一段摘录记到「摘录.md」中。不过因为 VsCode 本身是一个方便程序员使用的文本编辑器,所以我这种方式记笔记总是有一点别扭,具体哪里别扭我自己也说不出来,总之就是用起来差那么点感觉。 这里不得不提一下现在比较流行的数据库类型软件 Notion,这个工具做的让我有一种只有我想不到没有它做不到的错觉。团队在设计一个数据度量系统的时候,我还多次提出过借鉴 Notion 中 Block 的思想。Notion 是一款很优秀的软件,但仅对记笔记这件事来说它显得大材小用了,功能过于强大、使用过于灵活到变成了我不选择它作为笔记软件的原因。 一小段时间使用知识星球做为笔记软件,但是它的搜索功能做的太弱了。一直使用到现在的笔记软件是微信,我建了只有我一个人的群,一些突然冒出来的想法、读书时的思考与摘录、todo things 都直接通过对话框发到群里。我看到有很多朋友也用了我类似的方法,选择发送到文件助手,这种方式的好处是可以借用微信强大的「查找聊天内容」功能,虽然有些鸡肋但用起来也还凑合。 其实我的记笔记方式是逐渐在向 flomo 靠拢的,虽然它出现的比较晚。flomo(浮墨笔记)看起来像是一个个人版的 twitter,或者就像少楠自己说的是一个加强版的文件传输助手,没有多余的功能去扰乱我的视线,就是一个简简单单的流式布局一元笔记软件。 大多数习惯于像装抽屉一样去组织文件,windows 的文件系统也是这样设计的,不同的文件夹放不同的类别的文件,看起来好像很符合我们现实生活的打扫房间的场景。但不知道你有没有意识到每次去找一个具体的文件夹都要耗费大把的时间,这种初衷极好的分类整理方式竟然渐渐变成阻止我们去记录绊脚石。 一款好用的文件系统更多的应该聚焦于搜索上,当用户搜索时能够快速的返回与之相关的文件才是关键,而不是把目光放在文件的分类上面。同样,一款好的笔记软件也应该是这样的,今天我看到一朵花,恍惚记得之前有记过与花相关的笔记,当我去搜索时它能够快速返回我想要的记录就 OK,flomo 在这两点上做的刚好甚得我心。 当然 flomo 还开放了 API 功能,这让记笔记这件事变得方便且有趣,比如在 iOS 上选中文字发送到 flomo 就变成了一个 MEMO,同样也可以实现在 Mac 上选中文字发送到 flomo,不过我使用最多的还是它的微信输入和随机漫步功能。 记笔记是为了更好的让自己思考,不要像微信和 QQ 收藏那样,让 read it later 变成了 read it never。最后说一下可以通过邀请链接注册 flomo 获得 28 天 PRO 会员。
Read More ~

2020 年个人总结

还是照例给自己写一个年终总结。持续分享,黄金万两。 一点感动 7 月份回深圳办离职,提前通电话告诉了老叔到达深圳的时间。本来是 8 点就能到的,由于飞机晚点导致我半夜 3 点才到老叔那里。期间老叔每隔半小时就给我打电话问到哪里了,我好几次叫他先睡不用管我,我完全可以就近找个酒店舒舒服服的睡一觉,他都坚持说没事,等我。 让我感动的是我坐的航班落地时间大概是两点,本来以为老叔已经睡了,结果一发消息老叔居然没睡还在等我。到家时他已经把早早就做好的啤酒鸭、可乐鸡翅、猪脚脚热好了,拿出了自己泡的茅台酒,陪他喝到了四点半。早上八点半的样子我被吵醒了,我脑袋还是晕乎乎的,老叔就已经做好了鲫鱼粉,那味道可真的香。 第二天我请团队同事们吃饭,老叔和之前地产圈的朋友们去喝酒去了,大概十一点的样子老叔给我打电话来了:“小刘,你在哪里?”我一听就知道老头子喝的不少:“老头,你是不是喝醉了?你现在在哪里啊?用不用我去接你?”那一头来了一句:“我现在在树下。”搞得我哭笑不得。我叫他就近找个酒店睡,第二天早上再回来。老头子说:“不行,你在这里我爬都要爬回去,你不用管我,我回去等你。”等到我回去的时候发现他已经在打呼噜了,第二天早上起来还傻乎乎的问我车费是谁付的。 11 月份和师兄们去参加惠州白盆珠的 100 km 骑行,拐了个弯先去了一趟深圳。老头看到我到了居然开心的连自己办公室密码给忘了,我俩在那里排列组合试了半小时才打开办公室门。当天晚上和叔唠了很久的嗑,第二天给我说昨天太开心了,5 点钟才睡着。 老叔是我刚到深圳时所租公寓的管理员,准备抽空专门给老叔写一篇文章 赚钱理财 2020 年其实没有赚什么钱,基本是靠之前攒下来的一些钱在生活,不过这一年确实副业收入要比 19 年多了一些。银行理财依旧和去年一样保持在 4.5%,基金收益在 10% 的样子,因为缺钱早早的把投入基金的钱先取出来了,10% 实际上是 9 个月的成绩,我个人已经满意了。 有一段时间帮别人负责抖音信息流广告投放,我就直接用我的信用卡充值广告费再报账,所以有那么几个月我的银行流水比较大,平安银行的积分全部用来换了电话费,一年的电话费没有花自己的钱。招商银行信用卡的积分换了两个被子和一个收纳箱,刚好填补成都冬日的寒冷。 6 月份一个平安保险的销售人员给我推销保险,我把我对保险的理解以及当时对市面上少许现有产品的分析给他说了一遍,他认为我已经达到了保险销售人员的水平,告诉了我一个可以分销保险的平台,我当时也没有把这个当回事。 隔了两个月,有一个在成都认识的朋友问我保险相关的问题,我就给她做了一些解答,完全当给自己选产品一样给她选,刚好记起保险分销平台这个事就注册提交资料,很快平台审核通过了,最终到手的有 3000 多块钱的佣金。忘记是在什么情况下和这位朋友聊起了化妆品这个话题,于是我顺手花了 900 多给对方买了一瓶精华。 通过付费社群知道了知乎好物这个功能,把一篇之前发在知乎上的一篇《大学生书单推荐》插入了购物卡片。之后又整理了豆瓣一个话题下面的好物清单,同样发到知乎上面插入了相应的购物卡片,前前后后总共出了大概 10 单的样子,佣金够自己吃几顿麻辣烫。 自己知道一个可以低价充值腾讯、爱奇艺、网易云等平台会员的渠道,加了一点点价格在闲鱼上面转卖,前前后后赚的钱加起来应该也能吃几顿麻辣烫,不过由于利润低且有一点费时间所以就没做了,不过这也算是自己走通的第一个利用信息差赚钱的案例。 选择离职 离职的想法老早就在心头了,3 月份提的离职申请 4 月底离开,但是在流程上我是 7 月份才离职的,因为领导做出了很大让步,允许我半个月在成都半个月在深圳,既然已经说到这份上我也就答应了。但是在年终奖、季度奖和津贴上面却又受到了极不公平的待遇。所以离职的原因很简单,就是干的不爽加上不算年轻的冲动。 冲动是什么呢?趁还不太老的时候去经历,自己一直在没钱但也没有感觉到缺钱的状态下生活,估计大多数白领阶层也是这个状态,没有家庭的压力,没有赡养父母的压力,更没有病痛的折麽。所以我想提前去感受一下缺钱的感觉,这个想法确实是脑子有点病,哈哈哈。 干的不爽是为啥呢?不喜欢公司的加班文化,部门每个月都会有一个加班时长排名表,我们团队每个月都是部门垫底的,据说加班时长少于 40 小时会被领导谈话。我个人不反对加班,但是当大家都仅仅简单的在比加班时长的时候,那个氛围就待的很没有意思了。 在大企业工作的程序员都会遇到的一个问题。我自己在 5G 测试部门做内部工具开发,回家时大家一听都还觉得挺洋气的,能接触到业界比较前沿的技术与知识,但实际上我连产品最终长什么样子都没有见过,我希望自己能看到一个产品从 0 到 1,并且送到用户手中用户愿意付费的过程。 当然离职最大的原因是意识到个人的增长是线性的。我在部门新人里面还是算干的比较好的,算一下自己如果一直干的比较好,部门那个 5G 专家可能就是自己将来的样子,自己还不一定能达到那个水平。如果干的不好的话也有榜样在那里,那一群每天上午还按时在工位做体操的老油条就是自己将来的样子,不喜欢一眼就能望到未来样子的感觉。 离职之后的感受是大公司提供的保护壳真特么硬啊,出来之后才明白挣钱确确实实不容易,所以在这里奉劝各位要离职可得想好啊,说实话我现在有一点怀念那种划一天水都依旧有工资的日子呢。 一点收获 自己从 0 到 1 设计开发的系统得到了同事们的认可,完全靠着「用户怎么用着舒服」这个理念在开发,逐渐得到了其它部门领导的青睐。在师傅的督促与推动下,我在离职前将其做了平台化开发,临走前已经将西安一部门接入系统,我还悄悄在系统里面留下了我的信息,不知道将来可有人能发现或是已经发现。 学习了一点互联网广告投放领域的知识,对互联网流量有了比之前更加深刻的理解。中国 8 亿网民里面绝大部分都是穷人,穷人里面又有一大部分是天天只知道刷抖音的懒人,梦想着天上会掉下来馅饼喂到嘴里,你脑子里的常识可能有一亿人都不知道。大部分小公司赚的是穷人的钱,大家向往的互联网巨头又赚的基本是小公司的钱。 对京东、淘宝、拼多多这一类电商平台有了新的认识,慨叹电商领域的水简直深不可测,很多小公司依附于电商平台生存,太多套路也不方便在这里讲。自己脑子里将实体经济与互联网经济的逻辑打通了一部分,互联网平台要么自己能提供某种服务,要么就是带的动货才能正向循环。这里做个预测,2021 年会有更多的平台接入电商平台,功能类似于知乎好物。 体验了一把纸醉金迷的感觉,对自己的定位又清晰了一点。人这一辈子总要多多少少面对一些诱惑,就好像电影《八佰》里面那个军官一样,自己没有摸过咪咪所以老是好奇摸咪咪的感受,没有经历过总是容易经不住诱惑。我庆幸自己能比较早的去经历,虽然不至于让我明白我想要什么,但至少让我明白了自己不想要什么。 人生的第一桶金不是只有钱,还有经历和认知。这一年更多的是见识,是心灵上的收获。 新的伙伴 到成都后和一群贵州、四川小伙伴待了段时间,他们基本没有上过高中,有的甚至小学都没有毕业。IT 行业工作的人多少是有五险一金、年终奖、季度奖这些玩意的吧,但是这部分人所在的公司可能连社保都不会交。我清楚的记得我刚回成都时,一个小孩子给我炫耀说:“刘哥,我们公司是有社保的”。 他们喜欢像抖音一样各种炫耀,但是自己挣得钱又不够自己花的,要是有一个月没有发工资的话那么就还不起花呗了。如果某一个月多挣了一点点钱,就是去酒吧、去嫖娼。我发现这才是目前社会上最大群体的一个缩影。 直到最近我才真的明白,你不要和他们讲什么要去做有积累的事,不要和他们讲什么所谓的长期主义,一个每天还在为生活发愁的人,就不要和他去谈什么理想。所以我写了一篇如何通过撸茅台赚钱的文章,在这里我想告诉你这种短期快速套利不会让你有什么积累,会打乱你的时间,就是个奶头乐。 得益于校友会这样一个平台,在四川校友会认识了一个师兄,我目前正在师兄手下学习做一点事情。主要的精力都在少儿编程教育上面,惊叹我大一才会的东西现在一个不到十岁的小孩子就会了,已经变成了一个拼娃的时代,家长们生怕邻居孩子会的才艺自己孩子不会,可能这就是「内卷」吧。 写在最后 2020 年做了一个对我个人来说比较重要的尝试,那就是自己输出一套爬虫课程,这算是第一次自己打造一个产品,这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因为他人是拿腰包里的钞票为你投票,能拿到一票就开心的不得了。2021 年继续在这个方向尝试,尽可能的去做好做精。 在运动健身这一块做的很差,除了去白盆珠参加了一次百公里公益骑行,其它就没有什么值得说出嘴的运动了。顶多就是跑跑步,亦或是骑 10 来公里的单车,一年时间没有打过羽毛球了。2021 争取用自行车上下班,尽量保持平均每周能有 60 公里骑行的运动量。 2021 年继续尝试将自己产品化,一直靠兴趣驱动的我,执行力总算得到一点加强。给新的一年设下几个关键词吧:执行、坚持、分享、自律。
Read More ~

说一下戴牙套的感受

快要离开深圳时候和老叔一起吃饭喝酒,老叔看着我突然来了一句:“小刘啊,那个你年终奖也发了,你回去把你的牙齿弄一弄,把那个缝关上,不然你的命就一直不好,漏财!” 说实话,我以前从来没有想过自己的牙齿,还一直觉得自己的那个缝好玩,小时候还常借助门牙那个缝隙,加上自己的舌头抵压,压力会让口水从牙缝挤出去,达到喷射的很远的效果,为数不多的几次口水战我都比较占优势。 可以但是经叔叔这么一说,我再照镜子时候就不再觉得它好玩了,越看越不美观了。所以有事没事的时候会忍不住去查查正畸方面的信息。回到成都后老叔还是经常给我打电话,每次视频的时候老叔看到我没有戴上牙套就会骂我催我,本来想回到成都就把老头给糊弄过去算了,但自己却是越看越不美观。 从有矫正的想法到真正戴上牙套中间经历了半年的时间,这半年时间就是查查网上的资料,问问身边有做过正畸的朋友,当然还有一个重要的事情是了解各种正畸方案的价格,像什么陶瓷自锁、金属自锁、隐适美等等,其实这些乱七八糟的事情都是一个心理建设的过程,要突破这个心理障碍还真不容易。 到现在我已经戴了快一个月的牙套了,刚开始戴上那几天会很疼,连话都不想说。我戴的是进口金属自锁那种大钢牙,刚开始上面那个金属丝还老是滑动容易戳我口腔,如果滑动的不太多我就自己把它拨回去了,如果滑动的太多了就到诊所那里去让牙医搞定,我到诊所就 3 分钟的路程,这一点还是非常便利的。 做矫正这个事儿可能很多人都觉得麻烦,不能随便吃东西,每吃一顿饭就要刷牙,而且一个大钢牙在嘴里还很丑,牙齿也疼.........就干脆放弃了,但是以我这一个多月的感受告诉你,戴牙套的好处要大于太多坏处。 人人都想减肥却又管不住自己的嘴,很多人在睡前总是想吃点东西,导致体重增加的非常快,尤其很多所谓无法推脱的社交饭局经常吃到半夜一两点,戴上牙套之后保证你能管好自己嘴,我自己戴上牙套不到一个月已经瘦了 4 斤多了,这是戴牙套之前没有想到的意外收获。 当然,更加具体的实施方案还得取决于自己的牙齿具体情况,有的人做矫正可能还需要拔几颗智齿,可以顺道消除智齿发炎的地雷。另外一个拔智齿的好处可能会让仙女们比较开心,那就是智齿拔了脸会变小啊,哈哈哈哈哈!! 对我个人来说还有另外一个好处,那就是每天只能吃很少的东西怎么才能让自己更健康的成长,所以抓紧时间去看了《你是你吃出来的》这本书,才知道自己以前对于营养的认知是多么浅显,我忍不住想要对正在看文章的你做个简单的科普! 我们吃东西不仅要关注能量,更要注重七大营养素(碳水化合物、脂类、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水、膳食纤维)。像鸡蛋、牛奶、蔬菜、水果、坚果、肉类、(深海)鱼、动物肝脏等,都需要均衡摄入。《你是你吃出来的》一书中做了大量苦口婆心的讲解,也纠正了大家平时的一些错误观点,比如很多人生病了不舒服就咸菜加上喝白粥打发,觉得浓浓的白粥里面很有营养,实际上白粥是没有什么营养的;很多地域晚上都习惯吃面食,因为面食比较容易消化,但面食里面的主要要成分是碳水化合物,非常容易让你血糖快速的升高,碳水化合物摄入过多的结果只会让你越来越胖。 牙套在嘴里也不太好咀嚼,之前又看到朋友圈的人推荐「若饭」,正好趁这次机会尝试了一下若饭,口味什么的并不是多好,但液体版的若饭对我来说很方便,像考研党、工作狂或者其它比较忙的人,可以买一点若饭在那里备着,一分钟的时间就能解决一顿饭,比上个厕所都要快的多。 若饭是一种高密度的营养餐,我们大多数人可能觉得自己平时吃的很健康,但估计现实情况和自己认为的恰好相反,比如中国人基本对钠盐的摄入都严重超标,很多人都摄入了太多的碳水化合物,可以看若饭的营养成分表,各方面还是基本兼顾到了的。若饭不仅有液体版,同时也有粉末版供你选择。 当然如果能吃到天然的食物最好吃天然新鲜的食物,像若饭这样直接对标美国 Soylent 的产品也不可能全方面兼顾到,比如长期食用可能会影响肠胃功能(我猜的),所以经常吃吃水果、坚果这些小零食,没事儿的时候约几个朋友散散步,偶尔来一顿美食大餐是绝对有必要的。 最后再推荐你看一个一席的演讲视频:减盐这件大事
Read More ~

转载——我的喜欢从误会开始|最后的记忆

我的喜欢从误会开始 作者:伍什弦 我说过 我不擅长和男生做朋友 所以 一点点的小事 都能让我误会 误以为你喜欢我 课堂上 向我借笔 下课后 加我 QQ 那时候 QQ 封面出现点赞 整个假期 我们不停的互赞 空间里互相留言 这些小事偷偷在我脑中生根 而我被你深深的吸引 想多见你 想靠近你 在运动会上看到你胜利冲过终点 这一晚我梦里是你 连着四晚我梦里都是你 我知道 我喜欢你是从这个时候开始 可是喜欢的种子早在课堂上埋下 我误会了 误以为 你也是喜欢我 最后的记忆 作者:伍什弦 我想啊 人这一生 大抵都有疯狂的喜欢过一人 除此一人之外 剩下的喜欢相比不过十之一二 读大学前 以为从小学喜欢到高中的那个人 当算作我的初恋 可是他闯入我的心怀 从此苍山洱海不过一人 那时节 他总能出现在我的梦里 我呢 总想把最好的都给他 为他做这样那样的事情 可是他对这样的我说 我们永远都是好哥们 就这一句 之后近一个月 我几乎不说一句话 从不逃课的我逃了不止一节 整个学期 我几乎是在图书馆生活的 读完了 一部十三本的德川家康 看了 不知多少部电影 那种伤心仍是挥之不去 不过是随着时间淡淡忘却罢了 后来 身边也有喜欢我的人 开始我也觉得这人还好 总是一段时间过后 就没缘由的厌恶 在还没来得及向我任何表示前 就已经疏远了他们 毕业的时候 我对他说:祝你幸福 之后班级一起去 K 歌 我走前 最后唱了一首 每每听到都忍不住要流泪的歌 Someone Like You 回去的路上 好友告诉我 我在唱的时候 他是闭着眼睛听的 是他第一个鼓掌的 听到这句话的我 眼泪不受控制般流下 我 站在天桥上大声呼喊 我再也不喜欢你了 可真的是这样吗 无论如何 青春 已离我远去 那感觉如此清晰 以后再不会如此喜欢一人 纵有 江山万里织锦绣 我心 除却巫山不是云
Read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