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随笔思考

买课程囤在那里不看,你怎么可能进步

文章于 2018-04-15 在微信公众号「刘小绪同学」发布,原文链接:你如果只是一直囤干货,那永远不可能进步,今日重读做了部分改动 这两天,没事整理了自己的微信收藏和 QQ 收藏文件夹下面的文章。发现了一个在大多数人身上都存在的问题,那就是囤干货。 我使用微信的时间比较晚,从14年才开始,但是仅仅不到4年的时间,在微信收藏里面就有几百篇文章,有一些传授技能的文章,比如 word、ps 等简单教程;其他一些属于心灵鸡汤类文章(现在反倒不觉得这类文章值得看),还有一些搞笑的文章,当然里面也夹杂着些许的优秀视频。文章数量数 14 年和 15 年最多。 现在回头看,我当时就陷入了囤文章的陷阱了,或者说自己是在“假装阅读”。仔细一想,其实生活中大多数人都有类似的举动。早成起床、饭后的一段时间、晚上睡觉前,这些时间大多数人都习惯性的去翻翻公众号、朋友圈,这里面不乏有好文章、干货文章。然而没多少人会静下心来把文章读完,而是在大概读到一半的时候,选择收藏这篇文章,然后在心里告诉自己,明天要好好读一下这篇文章。到了明天,其实又是重复了今天的这样一个过程。 记得大概一年前也无意中看到大学认识的一位师弟发的说说,内容如下: 上面的图是我特地翻出来的,一年后这个师弟又发了一条说说,存满了两个云盘,应该是有 5000 G 左右的资源。 我认为这都是在假装学习,而且假装学习的人不计其数。为什么上学的时候,那些每天都静静的待在教室学习的同学,成绩反倒不是很好呢?而且大多数这样的学生在班级都是排在中等,而成绩好的学生却不是学习投入最多的人。背后的原因显而易见。 我囤课最严重的时间段是也是 14 年和 15 年,网上有不少干货资源,什么 Linux、各种项目实战、计算机网络等等培训视频不计其数。那时候干的第一件事就是,上百度云把这些资源下下来,而且一个资源往往要下一周甚至更久;然后告诉自己,下周开始每天看一段视频,但是最终的结果是过去了 N 个下周,依然没有去处理这些资源。 现在博客、公众号也有一些不知道是为了获取更多人的关注,还是仅仅是做公益,文章末尾会标注:关注公众号,回复“XXXXX”,即可获得多少多少G的资源,这个「多少」一般是在 500 以上。我个人现在是对这类文章没有什么兴趣的,因为几百 G 甚至上千 G 的东西,我是不可能看完的,我清楚自己的能力,我也不否认可能有人有毅力能看完,那肯定是凤毛菱角了,我一个普通人不与凤毛菱角对比。 我于 19 年开始使用豆瓣,用上豆瓣之后就冒出来另外一个毛病,总想快速的把一本书看完而不去管有没有真正理解书里面的知识,总花很多时间看更多的电影,仅仅是为了在豆瓣上标记「看过」、「读过」那一刻的快感。 走出象牙塔之后事情变得繁杂琐碎,什么事都想做到最好还什么事都想去做,问题是那些边边角角的事情还经常扰乱自己的视线,结果没有一件做的像样的事情。 当然,我现在的认识相比几年前,得到了一些提升,至少我现在不糊干囤课之类的事了,仅仅是把干货囤在那里,其时你还是昨天的自己,并没有进步,重要的不是自己买了多少优质的课程,而是去动手动脑学习,最好的学习就是实践。现在我都会把自己收藏的好文章在一周之内处理掉。 所以要想真正取得进步,首先就需要告别囤课的习惯,不能假装学习,如果学习是为了给比别人看,那还不如不学。文章仅是我个人的一点感悟,没有文采逻辑和言,希望与你共勉。
Read More ~

2020 年国庆观《我和我的家乡》有感所写

上一次在我的微信公众号发文是 5 月 17 日,差不多近 5 个月没有在上面发一篇文章,看了下后台的关注人数居然没有多大的变化,安慰自己是我的读者大人都喜欢我,所以对我不离不弃没有取关,所以写了这篇文章给公众号的读者大人赔礼道歉露个面,表示我还在,想起啥就说点啥,毕竟下次这种双节重逢的日子得等到 2031 年了,过节就放空脑袋不去思考那些复杂的事情 转眼自己已经毕业两年了,同级读研的同学也都陆陆续续毕业了,一直想着等冬天时候借着旅游的名义回哈尔滨看看老师。让人意外的是老师居然自己飞成都来了,陪着老师在电子科大校园外面散了两个多小时步,仿佛一下子回到了大学时代。 老师是个极为幽默风趣的人,到电子科大是参加一个什么区块链会议,我询问他这个会议具体的内容是啥。老师有一点不耐烦的说:“就是一个卖铁锹的会议,挖币挖不动了开始教人挖币了”。老师问我现在在干嘛,我思考了几秒说了句:“我现在在卖铁锹”。哈哈哈哈哈哈 ...................... 老师常说的一个小故事,一个地方金子多,大家都去挖金子,挖金子的人没有赚钱,结果卖铁锹的人赚翻了 10 月 1 日去电影院看了《我和我的家乡》,电影里面提到贵州山区因为道路不通畅,直线距离一公里的恋爱居然因为异地恋分手了,这样的地理环境我倒是没见过,不过让我想起了经典电视剧《血色浪漫》里面的片段,我把这段给拿过来了方便读者大人观看。 《血色浪漫》是一代人的记忆,主角钟跃民在当知青的时候迷上了「信天游」,陕北一些地区也是隔一条沟可以聊天,但是要见个面得好几十里,剧中这一段对歌真的太经典了,我禁不住又翻看了好几遍,又回想起了大学上《民族音乐》课程的时光了 .................. 随时保持一颗学习的心,脑子里多装一点知识总没坏处的,钟跃民学信天游的时候也没想到可以用来撩妹啊​!说不定你从这篇文章里面看到的几个小故事也可以撩妹呐,要是撩到妹了记得回来感谢我啊​ 电影里面还有两个小细节让我印象深刻,还是讲述贵州山区的那个小节,里面阿花出场时穿的裙子让我想起了花儿。花儿是我 6 年前在宽窄巷子的一家青旅认识的,那时她还是那家青旅的老板,我正在读大冰的《乖,摸摸头》和《阿弥陀佛么么哒》,花老板的生活让我找到了大冰的文字在现实中的影射,可以翻翻她公众号「微笑而确实的日常」里面的历史文章,都挺有意思的。 花儿的手很巧,什么垃圾到她手里都会活起来,常常做一些小手工卖给旅客,也时常邀请旅客免费与他们一起共进晚餐,餐后背着吉他外面唱自己写的歌,有时候路人会给几十块钱。后面通过朋友圈了解到花老板去西藏生活了一段时间,而后又回到了大理。花老板回到大理后我又去过一次那间青旅,但是已经完全变了样子,旅客之间没了谈天说地,屋子也变得像酒店一样冰冷,和花老板联系确认她不会再回来,就再没联系过了。 没有找到花老板比较好的照片,这张背影照可以勉强看到裙子的布料,听说云南很多人穿这样布料的裙子。 在这个快节奏人人都算计的社会,太多人少了像花老板一样的洒脱,太多人都忘记了这个世界上还有爱,也太多人连为爱放弃的勇气都没有。4 月离开 IT 行业之后我才真正感受到程序员群体的单纯,几个月的经历也更让我明白了家人与朋友的重要,翻一翻你的通讯录去联系一下那些许久没有联系的朋友吧。 《我和我的家乡》还有一段教室漏雨的剧情,想起来自己读四五年级的时候不也是这样子嘛!学校拿几个木桩和几块木板子用钉子钉住,再加上石棉瓦和塑料薄膜就搭建了一间简易教室。四川的夜晚总是爱悄悄下大雨,我们早上到教室的第一件事不是早读,而是把教室的水先舀出去,这可是同学们比较喜欢的环节啊,不用被老师监督着早读可太轻松了。 到夏天时候屋顶上爬满了飞蛾,全教室都是飞蛾身上掉下的粉末,这个场景对同学们来说也是不可多得的福利,不用上晚自习可以直接回宿舍睡觉。第二天早晨去教室把那两垃圾桶的飞蛾扫一扫就好了,不过比较难搞的是晚上满屋顶飞蛾遇到半夜暴雨,第二天可就真不好清理教室了! 本来想把自己以前写的文章都搬到知乎去,结果一不小心就触犯了知乎的社区规范了,不仅把我的几篇文章都给删掉了,还把我给禁言了一天。一气之下自己买了个服务器搭建了个博客,不管在什么平台写东西都得遵守别人的规矩,现在我的地盘我做主我自己定规矩! 最后还是分享最近的一点点思考,执行力和坚持这两样东西很重要,我自己身上严重缺乏这两样东西,说起来很容易做起来却不是一般的难,不知道有多少人是真正明白了它们的重要性。 任何人的批评都不会让自己开心,但如果一个人还愿意骂你还在鞭策你,那你真的得感谢人家,当对方什么都不愿意给你说的时候就是已经放弃你了,你就又失去了一个帮助自己成长的人!
Read More ~

互相看不起|断舍离|《良医》

以前在朋友圈提到过这样一个现象,重庆人和四川人说的都是四川话,但是大部分重庆人会说他们说的是重庆话,说「川渝是一家」的通常也都是四川人。 在深圳也有一个很怪的现象,两个客家人谈话会用客家话,两个潮汕人谈话会用潮汕话,两个广东人谈话会用粤语,反正就是尽可能用更小众的语言。 想了一下,故意用第三方听不懂的语言,实际上是很欠考虑的,如果是刚见面用方言寒暄几句我觉得还行,但是后面谈话就应该使用大家都能听懂的语言了。 疫情期间大家都没法出去玩,我和老叔倒是出去爬了爬山,村里的荔枝山别人进不去,整座山就我和叔两个人,单从疫情这个角度讲,荔枝山是比大部分地方都要安全的。 我自己可以在疫情期间爬爬山,结合我自己的感受,加上前段时间的「大奔进故宫」事件。我发现人们并不是痛恨特权,而是痛恨自己没有特权。大部人痛恨的不是腐败,痛恨的是自己没有腐败的机会。 上面四川和深圳两个例子也差不多是出于这样的优越感,鉴于四川除了成都外,其它地方投资的回报率太低,穷地方的人总会羡慕富有的地方,说川渝一家的人大概率不是成都人。 春节期间看了一本《断舍离》,它讲究的是内部的自觉自省,虽然整本书挺啰嗦的,完完全全可以用一篇几千字的文章代替,但是它传达的人生整理理念很值得参考,感兴趣的读者大人可以在微信读书中阅读此书。下面是一段摘自书中的内容。 我们习惯于思考「有效性」,却往往忽略了作为「有效性」前提的「必要性」,对物品也常常陷入这样的定式思维,导致家里各种杂物堆积,这些杂物给人的压迫感,以及狭窄空间给人的阻塞感,会让人的思维变得迟钝、行动变得迟缓! 借助「断舍离」的理念,我删了 400 多个微信好友,处理了一些不会再使用的家具和书籍,才发现之前一直舍不得扔的那些东西扔了对我的积极作用更大,以前写过的一篇你如果只是一直囤干货,那永远也不可能进步,核心思想和断舍离基本一致,遗憾的是自己当时写下这篇文章后,竟然不懂得延伸到其它领域。 可能一部分人有读书摘抄语录的习惯,我个人在阅读技术书籍或是扫除我知识盲点的时候,我也会通过记笔记来加深自己的理解。想想自己强迫症式的记笔记面面俱到其实也是在浪费时间,大部分笔记自己都不会再去看第二遍的,舍弃一些不必要的形式会让自己的阅读更有收获。 还发现自己另外一个错误观点,我不管是写字还是看书都比大部分人慢,一直都认为是自己看书的方法不对,现在才发现问题的根本原因。是因为我对具体的领域不熟悉,所以看这个领域的书籍才会速度很慢,如果对这个领域熟悉了,那一目十行甚至几十行的速度应该都可以达到。结论就是书读的少了导致读书的速度慢。 推荐一部美剧——《良医》,全剧的场景基本是在医院,但有深度的内容基本都和医院无关,除了最基本的医疗科普外,更多的是对家庭、爱、职场、心理等的探讨,下面是我摘的两句台词。 Whenever people want you to do someting they think is wrong, they say it’s “reality”. 当人们想让你做他们认为错误的事时,他们总会说这就是现实。 Very few things that are worthwhile in life come without a cost. 人生中那些有意义的事大多是有代价的。
Read More ~

2019 年个人总结

写总结的习惯是从 2015 年开始的,我的大学学费是县政协资助的,叔叔阿姨们唯一的要求就是每年给他们写个总结汇报一下学习情况,毕业后敦促我写总结的人则从外力转为内心。 一点感动 上半年我还很年轻,那时候还会经常使用 QQ、Soul、同桌、一罐 等等社交产品,无意结识了一个还在读高中的同性恋女孩子,我没学过心理学不知道用什么专业名词描述她的情况,反正就是心理上有严重的问题,玻璃心、想自杀等等。几次拼了我老命陪她聊到半夜两三点,现在完完全全能正视自己的情况了。 让我感动的是有次她问我在干啥,我随便拍了一张自己的被汗水打湿衣服发给她,告诉她自己正在打羽毛球。小姑娘给我说我穿的衣服不好看,说我才多大穿的衣服太老了,我也就随口一说叫她给我这个老年人推荐推荐衣服,因为她要上课后面就一直没有回我消息。 第二天早上睡醒了看到了小姑娘的几十条消息,是半夜两点多发的,给我挑了好几件衣服裤子,还给我画了几张示意图(如下),瞬间收获一份小感动。我也遵从小姑娘的意见买了两件上班穿穿,结果一到部门就是众目睽睽之下给我说穿的好酷,穿几次了都还是会引来大家不一样的目光,个性低调的我还是选择走大众程序员路线,老就老吧。 前几天小姑娘给我发了她暗恋的小姐姐的照片,虽然极少时候还是会上课偷偷玩手机,但也在努力的备战高考。我做的不好的就是她多次给我讲自己在龙岗,我每次都把她当成龙华的,希望写了这篇总结之后不再记错吧。 赚钱理财 这个小标题起的有点大,仅说说我自己的实际情况吧。凭着运气,2019 年的银行理财收益在 4.5% 左右,基金收益在 7% 左右。我没有去玩股票,网上各种理财课程可能都会给你讲股票的收益多么多么高,但是他们从来不会给你说玩股票的风险有多高,更不可能给你讲玩股票会严重影响自己的心情,可能连自己的本职工作都会搞砸,所以我不建议职场新人进入股市。 房东忙的时候我会帮他带房客看房,他也给了我小几千块钱的介绍费,加上每个月没交网费直接用他的,还时不时蹭蹭房东的饭局,也给自己省下来周末出去散步的费用了。上半年也给别人分享过两三个课程,在群里分享过一点小技能,大家给发了点红包,交个朋友、图个开心。 总的来讲,理财这方面做得很差,没有花什么时间去学习,我们的大学也没有教给学生一点金融知识,这一年只读了几本写给小白的理财书,今年在这个领域要多花一点功夫,希望能入得了门吧。 写书失败 快要毕业的时候和电子工业出版社签了一份合同,合同内容就是我要写一本叫做《知识图谱:自顶向下方法》,这本书的计划内容是我的毕业设计,已经写了一百多页的内容了,但现在确定以失败告终。 一者我手里现有的数据属于机密数据,没办法拿来直接使用;二来书中有很大一部分内容涉及到网络爬虫,上半年网上曝了很多因为抓数据而入狱的案例,出版社和我都害怕;三者知识图谱所需要的数据量很大,而且我写的那个领域又是中国特有的经济责任审计领域,大量数据都得从政府网站来,更害怕了;最重要的原因是自己懒,写书的那几个月确实非常的累,想想自己都还是个菜鸟呐,有啥资本教给别人知识,心里给了自己后退的理由。 小时候曾夸下海口说要给父亲写个传记,也不知道有没有那么一丢丢可能性实现,写家里的狗时,发现写这样的内容会增加我的多巴胺分泌,以后不开心了就写这样的小故事。 运动健身 在深圳校友会骑行社师兄师姐们的带领下,同时也得益于一起入职的小伙伴送了我一辆 MERIDA,我喜欢上了骑行这项运动,基本上每周五都会出去骑几十公里,中间还参加了环漓江骑行和 TREK100 骑行,锻炼的同时也见到了美丽的风景。深圳对自行车是不太友好的,基本没有什么自行车道,所以我们大部分时间都是等到晚上车少,交警下班了之后才开始骑行。 除了骑行每周一也会打两小时羽毛球,谈不上专业,但至少打的不再是广场球了。偶尔也会出去爬爬山啥的,身体确实比上学时候要好很多,而且多锻炼能让自己的精神面貌更好,精气神好也能稍稍掩盖长得丑的缺点。以前每年再怎么也会因为感冒一类的问题进几次医院,19 年仅一次因为智齿发炎去过医院。 削减迷茫 大概在四五月份的时候吧,几乎天天失眠,经常夜里只睡了三四个小时,有时甚至通宵未眠,心里很清楚是因为迷茫了,大概就是「晚上想了千条路,早上醒来走原路」的状态。好在自己的调节能力还不算差,同时也有楼下的叔叔、自己的好朋友能唠唠嗑,差不多两个月就回归正常状态了。 从几个比我晚入职半年的小伙伴那里了解到,他们现在的情况和我四五月份的情况差不多,我想绝大部分普通人都会经历这个迷茫期吧,大部分人也都能通过时间调节过来,调节不过来的那部分人就成为了媒体比较喜欢的人。 现在迷茫的雾气已经没有那么浓了,初入社会肯定有很多的不成熟,但谁不是这样过来的呢?更何况我并不像多数程序员那样交友严重同质化,周末也不会死宅在家里不出去,猜测我应该比大多数人更潇洒自在的,嘿嘿。 新的思想 大家基本都是看着金庸武侠小说(相关影视作品)长大的,没有人写武侠小说能超过金庸。偶然一天在推特上刷到一条评论,大意是:没有人写武侠小说能超过金庸不正代表着社会的进步吗?金庸的成就如此巨大,一个很重要的历史背景是那时候大家没有那么多小说可看呀,哪里像今天遍地的网络小说。咱们没必要去争论这个观点的对错,重要的是它告诉了我们一个不一样的角度去看待问题。 上面只是一个特例,思维方式是一点一点改变的,认知水平是一点一点提升的,一年时间修正了不少我此前狭隘的观点,这样的修正还在继续,我也会让这样的修正持续下去。 写在最后 巴黎圣母院被烧、凉山火灾、女排十连冠、NBA 事件、无锡高架桥倒塌......等等发生在 2019 年的大事,不知道还有多少朋友会记起来。时间从来不会等谁,网友也都是不长记性的,成熟的一部分无非是经历的多了,失望的多了,然后变得更耐操一点,总之生活依旧得继续,人总会亦悲亦喜,那为啥不把悲缩小喜放大呢? 成功没有银弹、没有捷径,少讲大道理,多解决小问题。
Read More ~

家里的狗

为了防止晚上有人来家里偷东西,几乎家家户户都至少会养一只狗。在我的记忆中,我家一开始是没有狗的。 忘记是哪一年夏天的一个清晨,天还没有大亮,我隐约看见在牛棚后面的空地有个黑影,走近一点仔细一看,原来是一只不知道从哪里来的一只黑狗。 它惊恐的看着我,眼神中夹杂着恐惧与无助,佝偻的身子比弓还要弯,倒是很像一个活着的牛轭。他的身子还没有草高,露水把全身的毛都打湿了,还沾着一些不知名的植物种子。我和它对视着,恐惧慢慢填满了它的眼球,我害怕吓到它,赶紧走开去告诉妈。 妈远远看了一眼,让我别管它。随后妈把装着昨晚剩饭的猪食瓢放到牛棚后面的一块石头上,黑狗看见妈带着武器走近早就跑了,我吃早饭时还不时去望望它在不在,有没有吃妈给放在那里的饭。 妈已经把猪喂完准备下地干活了,仍旧没有再次发现黑狗的踪影,也没见猪食瓢有什么变化,我心里有一点点的失落,黑狗应该是已经逃走了吧。 晚上吃完饭妈去拿猪食瓢,告诉我里面的饭已经被吃的一粒不剩,我心里开始期待和它的再次见面。第二天早晨果然见到它了,身上已经没有昨天那么湿了,显然没有前一天来这里时钻的草丛多,妈依旧用猪食瓢装着米饭和米汤放在牛棚后的那个石头上。 就这样过了几日,黑狗走进了我家的屋檐,它的样子实在太丑了。每一根肋骨都清晰的扎眼,看起来爸的手指都比它的小腿粗,感觉下一秒它就会死去。 我并不喜欢它,甚至还有些讨厌它,我实在找不到更丑的词来形容它,不过是出于心里的怜悯与对生命的敬畏,会在吃饭的时候给它丢几个我不吃的肥肉,被烟熏黑的那一层肉边我也丢给它...... 有一次同村的一个人路过家门口时,看见那只黑狗吓的赶紧往妈身后躲。“有我在,它不敢咬。”,妈说。邻居夸夸妈说:“这个狗儿喂得好肥”。妈自豪的告诉那个人这只狗每天还送林儿(我)上学。 是的,我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我已经和大黑狗变得如此亲密了,它每天早上会把我送到山顶的学校,我每天下午回家做完作业会和它一起到田间追逐。在学校也常常会给同学们说大黑狗胸前的那长成了“人”字的一片白毛,我一直相信“人”字是老天爷特地印在它身上,用来告诉我大黑狗是他派来的使者。 大黑狗来我家时已经很老很老了,是我读三年级的某一天,它像往常一样把我送到学校,但是我下午回家却不见它的踪影,一直等到晚上都没有见它回来。那些天我放学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朝我和它常去的那些地方大声的唤它。 不到一个月后的一天早晨,像大黑狗第一次来我家附近时的场景一样,湿漉漉的身子带着些杂草种子,不同的是它身旁还跟着一只背部有些黑毛的小黄狗,小黄狗胸前也有一个很明显的“人”字。我赶紧去用猪食瓢盛满饭放在它面前,它吃了几口就又走了。 就这样,大黑狗离开了我,给我留下了一只小小的黄奶狗。我不知道它是去找它原来的主人去了,还是觉得自己老了,不愿意让我看见它倒下的样子,反正它就是再也没有回来过。 小黄狗长成了大黄狗,我对这只大黄狗的印象很浅,只记得爸妈把这只黄狗送给了外婆家附近的亲戚,我们留下了它生的一只小黄狗。外婆知道我们把大黄狗送人,还狠狠的批评了爸妈,说自己来家里的狗不能送人。 自然小黄狗很快就长成了大黄狗,我像以前一样也偷偷给大黄狗吃肉,逐渐开始懂事的妹妹也会背着爸妈给它肉吃,我和妹都会夹几片我们压根就不吃的肥肉,离开饭桌假装是到外面吃饭,实际上是给大黄狗送肉去了。 我到离家 30 多公里的镇上读高中,每个月才回家一次。每次离家大黄狗都会送我到集市去赶车,我会在寒暑假的黄昏和它到新修的公路去追逐,带它去它自己一个人不敢去探索的地方。 上大学后和大黄狗相处的时间更少了,听爸妈说它会经常跑到外婆家,外婆好吃好喝的招待它,招呼都不打一声就又跑回来了。还经常和邻居家的狗到麦子地打闹,要把一大片麦子弄倒才肯回家。 每学期回家在离家还有四五百米的地方都会听到它的吠叫,因为它把我当陌生人了。但是只要我大喊一声,它就会立刻停止吠叫,飞奔到我这里,兴奋的往我身上爬,把它的前爪往我身上搭;我努力不让它碰到我的衣服,然而每次到家时我都带着一身泥巴做的狗爪印。 现在大黄狗已经 10 多岁了,它就像大黑狗当年送我一样每天送我妹上学。我也已经走入职场开始工作,待在家里的时间更少了,我不知道它还能活多久,生怕哪次爸妈打电话时会给我说大黄狗死了,只要爸妈没有在电话中提及大黄狗,我都是非常开心的,因为那就代表着它依旧健健康康的活着。
Read More ~

信息茧房|如何保持开心|自己的圈子—校友、房东|潮州彩塘抛光厂

好几个月没有发文章了,主要是因为觉得自己太菜了,肚子里的东西太多浮于表面(实际上肚子也没有东西),也写不出来什么深度。不知道大家发现没有,现在很多公众号的味道都变了,一者是肚子里的货已经吐的差不多了,二者是在自媒体疯狂变现的年代,太多作者都开始为流量而写作,已经忘记了原来的初心。好友说长期不发文,突然发会掉粉的,我也想试试会掉下去多少。 说到为流量写作,其实并不是自媒体作者天天在干的事,专业的记者也在做这些事情。从商业角度来看,一篇有深度而没有阅读量的文章肯定是比不上一篇适合大众口味但阅读量高的文章。 媒体总是会挑那些吸引眼球的事件来报道,因为负面故事总比中性或正面故事更具有戏剧性,而且人在进化的过程中保留了对一些事物的恐惧感,这些恐惧感根植于我们大脑的深处,它们对我们祖先的生存是有帮助的。在现在的这个时代,你也很容易就把眼球放到那些能够激发我们本能的故事上。 包含地震、恐怖袭击、战争、疾病、难民等等字眼的标题总是容易成为头版头条(现在朋友圈肯定都在传四川内江的地震),而像“在过去 100 年,死于自然灾害的人数几乎减少了四分之三”一类的标题总是不会收获多少阅读量,就更不具备什么商业价值了。大家都在说信息茧房,人类的本能也是造成信息茧房的原因之一。 周四和一个同事一起散步的时候,他问了我一句话:“小老虎,你为什么总是能保持这么开心呢?”(小老虎是在部门大家对我的称呼)我思考了几秒,不知道怎么回答同事的问题。对哦,我是怎么保持每天都这么开心的?是我给他们的错觉还是我确实就这么开心呢?于是给了同事一个简单的答案:“当你变得没心没肺的时候,你就会超开心;另外降低对事物的期望值,这样你就总能收到正反馈,会把你的开心加成。” 像之前一样,我又成长为同事圈子里的小开心果了。其实我也不是一直开心的,可能就是我这个人比较逗比,我一直认为逗比是一种生活态度。但在公司我同样怼大叔、怼领导,不管我是不是真的开心,既然给大家的印象是开开心心的,那就假装我是一直都开心的吧。 我常常开玩笑说的一句话:“你对它笑,它就会对你笑,如果它不对你笑,那就对它多笑几次”。你对它笑,你肯定希望对方也给你回一个笑,但是我和大多数人不同的是我降低了期望值,我从来不期望对方能给我一个笑容,于是当对方给了你一个笑容的时候,那就是意外地收获,如果是一个大大的甜甜的笑容,就会突然冒出来幸福来的太突然了感觉。降低期望值也是一个很适合长期学习某项技能的方法,过高的期望值总是会让你放弃。 很多人说情商是为了别人高兴,话外音就是不想委屈自己迁就别人。但是你让别人高兴了就是与人方便,那对方自然会给你方便,自己方便了不就是高兴吗,所以对这个世界好一点,降低对它的期望值,你就总是能开开心心的过日子。 毕业这一年认识了很多人,现在我日常接触的圈子差不多有四个,同事这个圈子没啥特别的,团队氛围比较好,时常在晚上悄悄定个会议室,大家一起打王者;推特、微信等软件里面结交的互联网大佬圈我插不上话,不敢说;然后是我两任房东带我进的圈子,和高校毕业人群所建立的圈子完全不一样。 这群人大部分对我都很好,我目前比较害怕见到现任房东,因为基本上见到他就是出去吃饭。我住在房东隔壁,刚搬过来的时候一出门见到他:“小光,走,去吃饭。”房东的吃饭一般是两场,一场到餐厅点菜吃到 11:00-12:00 的样子,然后再继续下半场烧烤,在房东的带领下,我一个月长了 10 多斤。 于是我现在出房门的时候,先瞅瞅房东在不在,如果不在就直接坐电梯下楼,如果在就先下到 5 楼,再坐电梯。所以我们现在更多的是没事喝喝茶,偶尔吃吃饭,体重总算控制住了。 当然这个圈子也有不太好的人,有借了我钱后人就跑的没了踪影的人。但是我很庆幸我能这么早遇到这样的人,因为现在我借出去的并不多,如果再等 10 年我才能遇到这样的人,那我的损失可能就是很多很多倍了。 另外一个对我很重要的圈子就是校友会,我不清楚学校其它地区校友会是什么情况,更不清楚其它学校校友会是怎么样的,深圳校友会确实给了我一个温馨的感觉。校友之间都很单纯,学长学姐们都愿意带年轻人,最大有 79 级的师姐,最小的 15 级也已经到来,老人都会给新人讲他们所经历的事情,给年轻人传授经验。 当然由于学校带着军校的基因,校友里面没有什么非常非常出名的企业家,但是大家都是很尽心尽力的相互帮助。仅仅靠校友情能达到这样的效果,这一点确确实实是出乎我的意料了,校友会目前是对我开心的加成作用很大。 举个例子,一个学长新开了烧烤店,现在还没有开始对外营业,处于内测阶段。这一周每天店内至少有一半都是校友,店内的设计、装修、监控等等校友都在出力,当然像我这种没资源的学弟只能试吃给出改进意见了,一个人在外地能成为这样大家庭中的一员是很幸福的。 高校毕业生一年比一年多,媒体每年的标题都差不多一个意思:史上最难就业季。不得不承认独自一人到外地打工确实辛苦,大家都是独自承受着来自各方的压力,杭州闯红灯小伙的突然崩溃就是一个极端的例子。 我之前的住的地方,仅仅我知道的就有三个年龄比我还小的女孩被包养,仅从外部观察来看,她们过的其实挺好的,嘴角也常常挂着 45 度的微笑,倒是包养她们的人过的不是多随性。其中一个还开了一家奶茶店,我有幸也喝了几杯免费奶茶。 另外还有一些像我一样的打工者,我和前任房东也常常喝茶吃饭(现在也是),听他说住在那里的女孩子很多没有男朋友,但是她们晚上经常会带不同的男生回来,我想这对她们来说也是一种释压方式,当然住那里的男生可能只是没有带回来,房东不知道而已。 我不是太喜欢天天去研究某个业界名人所讲的话,也对各种各样的产品不是多感冒,不否认有些营销文案、产品功能、讲话内容是公司有意精心为之,但是有没有另外一种可能呢?是领导背错了台词、或者是说错了,而我们却非得去给它找出各种各样的原理。 周末闲着去感受了一下农民工的圈子,我去的是潮州彩塘镇的抛光厂,才知道我们平时用的那些锅碗瓢盆那么亮不是因为镀上了一层,而是硬生生给磨掉了一层,给磨亮的。最后再说一个,不知道你有没有注意到马路边的人行道上,总是会有一列地砖是有凸起的,有的是条状凸起,有的是圆点凸起,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是这样的呢? 凸起是盲人走的道路,条状代表直走,圆点代表拐弯。是不是觉得这个世界对每个人都是美好的,既然这个世界对我们这么美好,那干嘛要不开心呢?
Read More ~

智齿|读研否|家庭小江湖|广告乱象

建议读者大人们,如果自己经常一上火牙就疼,或者自己感觉牙已经有点问题了,可以提早预约医院的口腔科查一下,如果有问题早点预防,总是没有坏处的。抽烟的半年洗一次牙,不抽烟的一年洗一次牙。 因为智齿发炎被狠狠的折磨了近两周,我属于比较能忍得疼痛的人,这不周末才进行了一场春季骑行,唯有美景与美食不可辜负,什么病痛都是浮云,但回想起连续几晚上疼到睡不着觉的滋味,昨天毅然决然斩草除根,给拔掉了,今天就感觉好了很多。 前几天考研成绩出来了,估计现在大部分同学都在准备复试,我没有体验过考研的这个过程,毕业这半年有时候还是会想,我也应该体验一下考研的那个过程,已经很久没有体验过把所有时间都投入到一件事情上的快乐了。 但我还是不太建议读研,我这是无责任建议,毕竟自己没有读过研究生,在研究生实验室待了两年,算是有一半的硕士生经历吧。对于学历我一直以来的观点都是绝大部分人将它的作用放大了,总是认为名校成造就了强能力,而恰恰把因果关系给弄反了,是能力强的人都进了名校(本科)。当然,不否认像医学一类的专业是肯定要考研的,一棒子全打死肯定是不对的。 刘大发起的读书活动告一段落了,跟着小伙伴们泛泛的读了一遍《深入理解计算机系统》,只能用“痛并快乐着”来形容这个过程,每周输出一篇读书笔记,没有按时输出就罚钱的规矩很好,人还是需要自己逼自己才行。 这本书不适合初学者阅读,在豆瓣上的评分接近 10 分,不讲究速成,而是一本内功心法,如果是您是码农的话,读一读绝对会提高一个层级。现在已经开启了另一本书籍的阅读计划,刘大这个活动组织的超好。 春节回家发现了一个巨大的变化,我老家那种贫困县地区的村民们,也在开始讨论保险这一类产品了,我是觉得这个改变太大了,说明农民伯伯的经济水平也有很大的提升了。另外通过朋友圈还发现,我认识的大佬们貌似出身都并不是多好,反倒是大部分普通朋友家里的矿更多。 我们家族每年会组织祭祖活动,在正月初三一大家 50 人左右一同祭拜曾祖曾母,通过这么一个活动把整个大家族的年轻人联系起来,能搭建这样一个平台很棒,我正也在着手将家族信息数字化。 说到这里,想说一句家族群是个小江湖,亲戚之间也是暗暗较劲的,母亲不会抢群里几个特定的人发的红包,家里都是山路,车技不好的人很容易就寸步难行,一表叔就因为不到 10 米的距离,整个春节都在亲戚朋友面前抬不起头。 堂弟现在是民航飞行员在读,而另一个表弟今年正值高考,说要去考炮兵学院,将来好把飞机打下来,这一下可好了,这些话全部伯父被截屏保留了,将来某一天要是这俩兄弟闹矛盾了,估计有的好看。保二爷写的家族群不是群,是江湖...看起来更有趣一点。 在我身上更可悲的事情发生了,所有长辈一致认同应该由我来管理家族群,想想整个群里充斥的都是是那种要露不露、似露非露、就是不露的视频,或者是用粗糙都无法形容的大而泛的鸡汤文,整个头就大了,这可比解决技术问题难多了。 最近愈发觉得“大佬”之间的抄袭严重了,真大佬基本都是原创内容,或者是引用了别人的文字就标注出来,然而总是看到一些“大佬”原封不动发出来,还不表明出处,下面粉丝跟着继续做同样的事,我看到最多的一次是朋友圈连续 10 多条是一样的段子。 最后想无责任乱说一点科技相关的东西,5G 是当下的风口浪尖,各大厂商都希望在 5G 上有一席之地,搞芯片的搞芯片、做基站的做基站、整手机的整手机,5G + IPV6 肯定会带来无法想象的未来,5G 会大幅推动智能硬件的应用,但是手机这个应用场景是不是被夸大了呢? 现在的 4G 手机在线看一部高清电影不会有多卡顿的现象,广大吃瓜群众和各大媒体,一直都拿着 5G 手机来吹嘘,吃瓜群众跟随媒体引导的大流,我总觉得当拿到 5G 手机的那一刻,心里肯定会从喜悦急转失望的,就像目前的苹果产品一样。
Read More ~

坟头蹦迪|清理手机上的干扰信息|2018 简短总结

前一周在一席上面看了一场演讲叫「不正经历史研究所所长」,整场演讲都伴随着欢声笑语,讲的是民间文化与经典文化,经典文化实际上是统治阶级强行推动的精致文化,绝大部分老百姓是看不懂这些东西的,反正我自己参观博物馆,如果没有讲解,我是完全看不懂那些玩意的。 能和生活联系在一起的文化最有活力,比如天天发杨超越祈求不挂科,拜拜马云希望有更多的钱等等。有一句老话叫「人活一口气」,民间文化都基于此,我在别人面前要抬得起头,要的是气派、要的是大气,上个世纪的「四大件」应该就是成功的一个标配,老百姓置办这些物件后,在邻居面前也更能昂首挺胸了。 昨天了解到一个朋友家乡的有一个非常奇怪的习俗,那就是「坟头蹦迪」,我最开始的想法是,这是不是最近兴起来的习俗,但是一问才知道,他小时候就是这样的了。基于我们的体系是无法理解坟头蹦迪的,你能说它们对于亲人的去世就不伤心吗?他们要的还是能抬起头,来参加追悼会的人们看到这么豪华的场面,第一反应是故人后代是很有成就的,在某种程度上这算是对故人的颂扬。 花了几个小时时间把微信清理了一下,只留下了 83 个公众号,这其中还包括一信用卡一类的服务号,也就是说只留下了 70 个左右的公众号。留下的都是小而美的公众号,这些大佬作者的更新频率也很低,比如子柳老师最近才更新了一篇文章,而上一篇文章的更新时间是 7 月 25 日。 最近在自己身上认识的一个问题是,关注的公众号太多读不过来,虽然在此之前已经筛选掉了很多号,然而自己还是读不过来,所以索性就做了减法。现在像公众号这些,已经变成了获取信息的一个重要渠道,我也确实比周围小伙伴掌握信息更快,大部分时间也自认为比他们更了解真相。 但是我最近突然有个疑问,我真的比他们更了解真相吗?大部分人是通过垃圾文章获取信息,我虽然没有跟着垃圾文章人云亦云,但是我还是通过网络获取信息的,那么我是不是看到的是另外一种看起来更接近真相的假象呢? 这些信息其实我就算不知道好像也没有什么大碍,顶多是别人谈什么新闻时,我所了解的也就他们知道的那么点而已,更好的方式是让自己的大脑去思考,以时间的维度去追踪事件的发展。 顺便推荐一个应用叫「刷屏」,我发现自己通过「刷屏」、「知识星球」、「微信公众号」、「朋友圈」四个地方,已经掌握大部分信息了,经常同事给我说某某新闻,而我在两三天前已经见过了。 我对国际计量大会修改「1 千克」的定义这件事印象很深,但是这件事我只看到在阮一峰老师的文章中有被提到过;人们更喜欢听自己了解的领域,跟自己同好的很容易产生好感,一些明星结婚、出轨竟然能把微博的服务给搞挂了,说明绝大部分人还是更喜欢撩自己 G 点的信息。 另外第二个问题是自己现在比在学校时更喜欢玩手机了,在学校时还能做到不带手机去自习,现在是隔一会儿就看看手机,把本来就碎片化的时间变得更加碎片化了,这种效率导致工作、学习效率低下,所以把微信和 TIM 的通知全部关掉了。 写到这里发现有点点像总结,索性就给自己简单总结总结吧。2018 我从校园走向了社会,完成了从学生到职场的转变。最大的改变是思维的提升,知道去投资自己,在学生时代,愿意花几百块钱去买课程,这对我来说是很大的突破,和现在愿意花几百的概念完全不一样,想想那时候一个月生活费总共也没有多少,而我去看了下自己在毕业前花在这方面的钱居然有一千多,如果加上毕业后的开销,那就是两千多了,真感谢那时候的自己。 这其中的收获是巨大的,后面我偶尔会向朋友推荐一些好的付费课程,但是他们都和大部分人一样,吃一顿饭花几百块钱,而如果花点钱买一堂课提升一下自己,就好像要他命一样,所以后面就不和他们讲了。 2018 开始用文字记录技术、生活、感悟,这其中的收获也是不小的,认识了此前只能仰望的大佬,结交了志同道合的朋友,而且也让自己更愿意去思考了。收到电子工业出版社的约稿合同,但是现在书都没写完,明年还写不完的话,那就不写了,主要是懒。 自负的缺点已经在渐渐改变了,更加懂得了谦虚。眼界不再局限于技术,很多东西我都会去了解,也结交了很多有趣的人,初入职场,好好学习与不同的人沟通。以后如果有能力,希望能给山区带去一点点教育资源。 2019 依旧坚持每周和同事或者校友打一次羽毛球,常去爬爬山,和有趣的朋友一起疯一疯;多读书,用豆瓣等工具去筛选好书,加大阅读量;常输出,输出是更高层次的输入;尝试去了解金融的逻辑;学习新的技术领域。
Read More ~

2018 年个人总结

这个总结写的还算认真,回头看,我真的运气很好,遇到了很多大佬,在我还未毕业时并没有嫌弃我傻,教我的不仅仅是技术,还有理财、为人处世,下面是我这一年的成长经历。 有一段时间因为华为 34 岁以上员工被裁、中兴程序员跳楼等事件的发生,各种蹭热点讨论“中年危机”的文章漫天飞,那时我正忙于找工作。 当时一个微信群里面大家各种讨论中年危机,都在给自己制造焦虑,刚好群里有个大神可能看大家过于焦虑,就在群里发了几条消息,教大家如何避免中年危机,并且推荐了两本书。 还是学生的我下意识的就发了一个添加好友请求,庆幸的是他同意了我的好友请求,当然我们没有什么交流,我的问题过于浅显,我明白自己这个水平问问题,会浪费人家时间,当时的想法是看看大神的朋友圈,他平时都接触什么,自己学习一段时间。 大神推荐的书是李笑来写的《把时间当做朋友》、《财富自由之路》,两本书在学校图书馆都没有,我就给学校图书馆荐购系统提交了这两本书,图书馆效率也挺高,不到一周就把书给买回来了,我立马就借回来阅读。 书中的内容刷新了我以前狭隘的认知,自己从来没有像书中那样考虑问题,除了对作者的佩服之外,更多的是思考自己这种学生思维局限性太大了,要慢慢的将它摒弃。 有个定律是你关心什么就会来什么,后面陆续碰到几位像大神一样的人士,并加了他们的微信,但是都仅仅是通过他们朋友圈的蛛丝马迹去找知识,通过他们朋友圈的分享内容,我知道了“简七理财”、“码农翻身”公众号,然后知道了《富爸爸穷爸爸》、《小狗钱钱》,于是我通过微信读书,读完了这两本书,逐渐培养了理财理念。 后来没隔多久,简七出书了,我第一时间就买了她写的《好好赚钱》(同期还有刘大也出了《码农翻身》一书,我也第一时间买了),简七写的内容通俗易懂,很容易理解。 刘大在群里开了几次公开课,作为计算机专业的我,被刘大对技术的理解之深给折服了,正是业界浮躁的时候,成千上万人想着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而刘大一直能沉下心来去了解技术的原理,这给了我一个很好的榜样,我也逐渐沉下心来,开始去补最基础的知识,像《深入理解计算机系统》一类书也能尽下心来慢慢去啃(当时没啃完,最近又在啃),这种不浮躁的特质对我的技术成长是很有帮助的。 此后有一天,另一个大神在朋友圈分享了曹大写的《从校园到职场系列文章》,喜欢深入挖掘信息的我,以曹大公众号为源头,又找到了冯大、池大、二爷等人的公众号。 作为自由的大四学生,因为不用担心第二天起不来,我那段时间经常熬夜阅读他们的文章,再阅读的过程中我也开始思考自己此前哪些想法狭隘,哪些品质又是值得继续保持的。 也是那时开始接受知识付费的,那时候已经有小密圈(现在叫知识星球)了,出于对几位大佬的信任,我第一次大胆的花了几百块钱加入了刘大、曹大、冯大、程序员小灰的小密圈,其中的内容比网上蹭热点的文章好不知多少倍,一贯爱捕捉蛛丝马迹的我,又通过评论信息发现了 angela zhu、子柳老师、陈利人老师等,然后去找他们的文章,他们输出的内容要比水军写的文章好太多。 自己也是从那时候开始坚持写文章记录自己的心得的,通过写文章,我认识了很多优秀的人,比如吴小龙同学、了不起的杰克、java 小咖秀等公众号的作者,和他们交流的很少,但是却很受用,他们的积极向上也影响着我一直保持着乐观豁达的心态。 自己写的文章也被几个资深程序员赞同,同时还收到了两个出版社发来的出书邀请,让我体会到了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收获。 让我坚持一直写文章的动力不是赚钱,而是我切切实实体会到了它给我个人带来的成长,为了自己日后再看时能立刻就找到清晰的逻辑,我把都尽可能把文章写得有理有据,掌握自己的节奏,尽量提高文章质量。此前写的谈一下写作的重要性一文有说写作可以带来的好处。 现在已经不把自己当新人了,而且有同龄人甚至比我年龄还大的人向我咨询问题时,我也能给出合理建议,都得到了他们的肯定。最近发现和周围伙伴最明显的一个区别就是,对于同一个新闻,我经常早于他们半天甚至一两天知道,而且掌握的信息比他们还准确,我认为这就是整体认知水平的提升。 想说的是,执行力与信息素养很重要,执行力强的人会与你拉开越来越大的距离,信息素养也是一个关键品质,现在网络上充斥着大量的虚假信息,如何去分别这些信息的真假,在相同条件下如何获得更多的有效信息,是必备的能力。 当前年龄 23,刚大学毕业几个月,没读研。按十年为期给自己定了几个小小的目标: 父母是地地道道的农民,智能手机都不会用,十年之类给自己和父母把重疾险、意外险之类的保险配置齐全,虽然父辈一直反对买保险。 提高获取信息的能力,虽然现在对信息的掌握都比周边伙伴要早半天至几天,但是都不是自己的分析结果,学习以时间的纬度跟踪事件的发展。 学习理财知识,现在只对信用卡、基金有一点点的了解,不管炒不炒股,金融知识都还是要学的,这方面通过看书、阅读、小额实操学习。 提升自己的技术实力,职业是程序员,前后端都做,但是自己对技术的热情不是多么高涨(至少比身边一半人要高涨),以我对自己的了解,我在技术的道路上成长为小公司一个的架构师应该不成问题,再高层级怕是不行。 慢慢做到不止一份收入来源,这方面不是多清晰,现在每个月平均会有 200 左右的非工资收入(帮助别人时发的红包等),十年后做到其它收入基本和工资持平。不至于因为钱的问题而忍受心中的不快,至少得有能指着老板的鼻子说“老子不干了”的底气。 世界那么大,应该去看看,国内除了西北地区,中国很多地方已经留下了我的足迹,旅游不仅仅是玩耍,更是提升见识、获得灵感的有效途径,十年至少得把自己的脚印印到 5 个国家的土地上吧。 十年之后应该已经结婚了,房子是现在最遥不可及的目标,但是心里莫名有一股自信,这个后面会实现的,虽然不知道哪里来的这股自信。 最后一个,趁年轻,多学习,做一个终身学习的人,时刻保持学习的态度,多做有利于他人的事,现在水平不高,我能帮助到的大部分都是硕士及以下。努力提高自己,帮助更多的人。更大的目标是能给山区学校带去一些更好的教育资源。
Read More ~

记录在南京大学半天

因为工作需要,到南京出差了半个月,中间利用周末和最好的朋友疯了一天,之后自己又一个人到南京大学鼓楼校区逛了逛。 不会勾搭妹子的我总是能勾搭到老爷爷,到南大就勾搭了一个 86 岁高龄的老教授,他毕业于中山大学,年轻时候是做地质工作的。 我就像个熊孩子一样要爷爷给我讲有趣的故事,要听他讲我们这一代人或者是大部分人都不知道的历史。 爷爷虽然已经是快到耄耋之年的人了,但是对年轻时候的事记得很清楚,只是对最近的事记不起来。这篇文章仅仅是记录一下爷爷所讲的趣事。 爷爷年轻时候接到中科院的任务,前往内蒙古考察。在考察期间他们用汽车压死过一只狼,而且当时吃了狼肉,一行 30 多个人都吃过那匹狼的心,但是没有吃过狗肺。 据爷爷说,狼是很狡猾的动物,他们用汽车去追狼,狼就在原地不跑,等到你离它只有 10 来米的时候,突然拐弯跑了,这样的情况他们一共遇到了 6 次。这和《狼图腾》一书中的描写基本一致,狼有先进的军事文化。 爷爷告诉我,南大起源于金陵大学,南京大学的标志性建筑「北大楼」是个教堂的样子,金陵大学本来是个教会大学,现在的「北大楼」就是原来的「钟楼」。 南大的地下有隧道,是当年毛主席提倡「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时挖的,目的是为了防空。后来被南京食品公司用来存放香蕉,就是那种没有熟的香蕉,在隧道里面放熟了,再拿出来卖。不过现在隧道所有的口都没堵上了,完全废弃了。 在南大,有一些楼中间有 5 层,然后到两遍就只有 3 层了,整体看来像是个三角形。实际上这些楼当年都是要修 8 层的,因为那时候没钱,建着建着发现没资金了,所以就封顶了。 但是南大计算中心那栋楼只有 3 层却不是因为没钱,而是因为它旁边是消防大队,本来也是要建 8 层的,消防队说建高了挡住了他们视线,不能及时发现火情。爷爷笑着对我说:“但是也没见他们在上面拿个望远镜望啊!”。 我们都知道「五四运动」,但是却很少有人知道「四五运动」,这个运动的起源就在南大,当时 300 多学生(我回来查资料说是 400)发起了这个运动,后来演变为全国性的运动,直接带动了半年后四人帮被粉碎。 那是爷爷是个老师,他说他们教职工是很支持这些学生的,但是不敢公开性的支持。学生们很聪明,把标语刷到火车上,但是所有出南京的火车都被四人帮用水把标语给冲刷掉了,学生们就用沥青往火车上面写,才通过火车把这项运动的信息带到了全国各地。 我回来后查了一点资料,「四五运动」的起源是因为周恩来总理的去世,四人帮居然压制人民群众悼念周恩来,诬陷邓小平,而那时的毛主席也已经病到无法行动。 人们把花圈都放到人民英雄纪念碑前悼念周总理,却被四人帮给清理了,北京广大人民群众在“还我花圈,还我战友”的口号下行成了天安门广场大规模的群众抗议运动。 那也是一个诗意的年代,人们通过写诗来表达自己心中的愤怒,把小瓶子挂在树上,蕴意着期待邓小平的归来。那段时间四人帮应该是很难过的,从姚文元的日记就可以看出来。 爷爷还给我讲了一点他们的研究,他们研究行政规划的很多人认为,中国现在的行政划分有很多缺点的,中国应该划分 50~80 个省级单位。现在中国的行政级别也有问题,宪法规定行政层级只有三级(这一点我没查),而现在很多地方县下面是镇,镇下面还有乡,严格讲这是违宪的。 快到午饭时间时,爷爷还教我写了一会儿字,有的简体字很难看,比如「龍飛鳳舞」用繁体字写出来很好看,但是用简体字写出来就特难看。要想练好毛笔字,把三个字写好了就行了,然而我现在只记得一个“飛”字了,这可能就是老师们常说的「你又还给我了」。
Read More ~